李中华:《道德经》解读

李中华:《道德经》解读

4 (4人评价)
  • 道德经-上集的笔记

    可说出的道,不是常道,可说出的名,也不是常名。这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道的重要特征是“无”;道包括“有”和“无”老子的道是世间万物的一个门户、宇宙的总根源,有别于儒家之道。老子用道取代了帝命、天命。守中,就是持守一种虚静。   

  • 道德经-下集的笔记

    《道德经》下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治国方略,处世哲学,修身之道。十九章圣智:即儒家所推崇的。仁义讲多了,孝慈就虚伪了,不要文饰孝慈。文:包装、制度。夸大反而不足,不能用巧利来治理社会,要拯救社会的这种虚伪,要保持一种质朴。素:没有染色的丝。朴:没有雕刻的树。圣人发明了仁义是为了矫正偏颇,可是被盗贼利用了。人的欲望当中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二十章贵贱相差多少?美恶相差多少?人们所畏惧的,我们不能不畏。孩:笑。傫傫:?众人都有收获,就我有所丢失。众人很光耀,对善恶有明确的分别,只有我是淳朴。  众人都表现得那么高明,只有我感觉我自己愚昧。其实是大智若愚。 食母:追求根本,即追求道。是非、美丑、善恶的相对性。与世俗的区别:一个钟情于声色,一个甘于寂寞。道,即减损自己的欲望,不去追求感官的刺激。二十一章孔:大  即有德的人是从道的,与道密不可分。冥:黑强调物象真。仁义之道不是根本的道。道是通过具体的德来表现。二十二章委曲反能保全,破旧的反而能新生,少取反而能够多得。不自我耀反而能见到哦你的功劳。不摆架子就能长久。最后一句:它是实实在在的。二十三章追求道,你的行为就符合道。老子主张统治者不要严苛。暴政不会长久。政治思想。二十四盲目躁进二十五道是浑然一体的,是先于天地产生,天地存在之前就已经有道了。无声为寂,无形为廖。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道德运动不停,周而复始。所以道可以成为天地的根本。逝:形不依靠任何外在力量而存在。法:以什么为法 道即是自然。二十六重视轻的根本,静是动的主宰。不离“重”与“静”。燕处:安静离开重就失去根本了。以静制动。二十七关楗:栓销善恶互为师资。这样的话,物尽其用,人尽其力。对自然无为思想的一个引升。真正善于说话没有漏洞。二十八雄:强 雌:柔弱知雄守雌,不要逞强。辱:黑常德充足,常德淳厚。人性得道返璞归真。常德和道一体化。道被打破就成为一种器,即经过人为的雕琢。一个完美的世界应该是自然地,不能割裂的。修养轮:常德不离。二十九第一句:为之,有为。   见:判断、断定。一味的把三十大军所驻扎过的地方,一定是荆棘丛生。战争打完了,留下一片荒芜。直接反应老子对战争的态度。战争是不得已的是“善有果”,但不能“强”。自我夸耀为伐。最后一句:事物发展到顶端,就会衰败了。老子反对战争的思想。三十一进一步谈到老子的战争思想。打了胜仗不能赞美,不能去歌颂他,否则就是以杀人为乐。君子居之贵左。出军打仗应该把它看做丧礼。人道主义。三十二章 道是自然地,没有经过加工。道虽然微小,但没有人能够支配他。天地石阴阳二气的结合。知道某一个限度。道如江海一样,能容纳百川。道德自然协调的作用。君王应该像道一样有包容性。三十三章真正的强是克服自己的人,知道满足才是富有。勤勉的去做事,这是有志。不失掉根基的人才能长久。氾;广泛流行它养育万物却把持万物。常无欲是衍文。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万物归焉而不为主。自以为大,故不能成其大。三十四章用之不足既。映射人们只顾自己感官的感受,而不去追求道。耳目感官是小体,而道是大体。不要满足于感官、外在的享受。而要去追求大体。道是一种内在精神。三十六章强与弱是可以转换的。翕张、强弱、废兴、夺与是矛盾统一的。 统治者不能炫耀、威吓。这样说明你虚弱。不是阴谋论。不要张扬你的强大。三十七章正因无为而无不为。  

  • 道德经-上集的笔记

    《道德经》北京大学教授第一讲说出来的道不是老子说的常道,不能用语言来述说。即道可道,非常道。常名:超越具体的名。道:形而上的道。中国哲学:不是靠分析概念,考语言分析不是真正的本体,只能通过实物来了解。第二句:无,无形,无相、无声,天地本始。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不是一个具体的形态,他但还是有。有:具体实物产生了,万物的根源,有名,有形象,有声音状态。无和有是世界产生过程的两个阶段。缴:边界常无观其妙:从无的角度观察物体。常于有处关照道德广大。妙:深微的。有形象的东西有了具体的界限。缴:具体的。此两者……:出于一个根源,幽深,看不清。表示道德难以认识的一个状态。门,即根。儒家:仁义之道。道是从一个具体的事物发展为现象。第二章丑由美产生,善与不善。即事物的两面性是永恒不变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我们的评判是在一个相互对立的情况下产生的。美丑对错善恶这些没有一定的准则。以无为的态度去做事。无为: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道生养万物,但不据为己有,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只有不自我夸耀,你的功绩才不会消失。前:原理;后:追求善恶美丑容易造成偏颇。分别具有主观性、偏见。第三章不尚贤……:不推崇贤反应老子的政治观点。老子的圣人:得道之人。虚其心:净化心灵。无知无欲:巧伪的心计。最后一句:按照真实的面貌去做事,就没什么做不好的。(对物欲泛滥世界的批评)第二讲第四章冲:虚(道虽然是空虚的,但它的作用永远没有穷尽,它是万物的根本湛:幽隐最后一句:天地产生之前就产生了道。(本章,道体是虚空的,但它并不是一无所有,它的作用是无限的,道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已经有了。认为道德地位高于天地)第五章天地不仁……:天地无心于爱物,如果有爱,也是普遍的爱。刍狗:祭祀的用草扎成的狗,用完便扔。任万物自生自灭。如果标榜爱,就会产生偏爱。老子不主张外在的强制性,强调人个性的发展。政令太多,加速败亡。第六章道是永存的。牝:雌性的飞禽。(勤,读尽。道是天地万物的母亲,根本)道的基本属性.谷神:比喻道体,是永存不死的。第七章不自生:不自营其生,不把自己看的重要。(天地没有主观的意识)得道的圣人把自己放在别人的后面。一味的追求不符合自然。勇于把自己缩小的人,才是真正的伟人。即无私是自然地,不能刻意追求、奔竞。第八章上: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不和万物争。具体表现:处于人们厌恶的地方,这就是上善若水。居善地:处于一个善的地方。儒家道家至善有区别,也有联系。善于发挥长处,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几个善与上善若水的善,有自我牺牲的精髓。 争:恶性的竞争,不能损害被人利益。即无为。老子反对主观去做事。第九章揣:锻造。一个人如果锋芒毕露,不能常保。富贵产生优越感,优越感即逸,容易毁人。身退:收敛。不能贪恋成果,这样是符合自然之道德。(戒盈、戒锐、戒骄)要知进知退。反应老子的人生智慧。 第十章载:无意魄:人的肉体    人的感官为“天门”。为雌:守静  无知:没有算计,顺着自然。强调灵与肉的结合。影响后来:精气神的统一。第十一章看不到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我们看不到的东西往往产生根本性的作用。 强调无形的作用,认识的全面性。与第一章有点区别。第十二章天门开阖受到万物干扰。爽:差错的意思。圣人不去追求耳目感官外在的东西,去掉物欲的东西。第十三章宠辱来自你感官的追求,以贵身的态度去治理天下,即尊重生命。治身,治国。强调贵身思想,宠辱若惊不能贵身,追求物欲不是贵身。第十四章无色曰夷,无声曰希,无形曰微。混而为一,即是道。绳绳,即连续不断。它存在,但不能被感受到。最后一句:即道是通用的,道是永恒不变的,道串通古今,即以前的道对现在仍有作用。超经验、超感官。道是万物之端,也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哲学史高浮于云端之上的一种思想体系。道是天地万物的本质、规律、根源、最高的准则。作用:不再认为人处的环境不是神、天命。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祖。孔子提出伦理道德。 以道为核心的形而上的哲学体系。第四讲第十五章 读老子除了思想,还有语言。得道的人深奥得难以认识,也难得形容。豫、犹:两种兽,非常谨慎。得道的人是飘逸超群的,是没有止境的。得道的人表现:得道的人,不会自满,所以他才能去故更新。十六章老子注重虚静。保持内心的虚静可以观察宇宙万物。万物终究要回归本源,即道。当回复到静的时候,静就能复性,即本性。复命即常道,了解这个常,就叫做明。妄作:即有为,有为是不好的。知常即知道。了解道就无所不包,能容人容物,那就是公了,就周遍,没有遗漏,于是就是天了,即自然,符合自然就是道了,道是永恒的,就永存了。讲人的修养最重要的是虚静。十七章自然论推到社会。世代分为四个等级。太上:即百姓不受帝的影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即君王不干涉。次等:大家都亲近他,赞美他。第三等:人们害怕他。四:即人们看不起他,政府信誉度不够。最好的统治者是少言的,不能轻易发号施令。我本来是这样的。十八章六亲:父子兄弟夫妇。孝慈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正如忠。即一切都是相对的,人类过程中这些现象出现的一个缘由,道德是有阶级社会后才产生的。事物是相反相成。 对儒家仁义,忠  

  • 道德经-上集的笔记

    老子春秋战国阅读经典的目的是为了明道道经(1-37)+德经(38-81)1、道可道非常道。道可以用语言来描述的,就不是常道。(常道是不能用语言来说得)名可名非常名。一个名称或概念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常名(常名:永恒的名,不是具体的名,超越具体的事物的名称)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无:无形无相无声,没有具体形态,天地的本始,万物行程之前。无和有是世界产生过程的两个阶段。3、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从无这个角度观察道的微妙,常从有的角度观察道的广大

  • 道德经-上集的笔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只能用比喻体悟了解,不能用语言了解。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宇宙形成的状态,无形无相无声,但是是一种存在。天地的本事 有,具体事物产生了。母,根源。万物的根源。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道的广大。妙,深微的,无界的,徼,有界。 从有无方面揭示世界的产生的过程。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门-根-比喻道。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形:比较。倾:包含。(辩证法)。偏见,矛盾。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以无为的态度做事。自然运作不加干涉,倡导。道生有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不自恃自己的能力,不自我夸耀。攻击才不会失去。成功不夸耀,不居功,成功才不会失去。无为,不拨弄,顺其自然,超越自己的成见,不主宰,不支配,不夸夸其谈。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尚,推崇。见,炫耀。政治观点。奔竞之志。无知,没有乔伪的欺诈之心,无欲,贪欲,心灵纯真。以无为的方式去为。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冲:虚。

你感兴趣的课程

5万+浏览/ 562学员/ 4.6评分
免费
3万+浏览/ 287学员/ 4.8评分
免费
3万+浏览/ 660学员/ 4.6评分
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