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

中药学

5 (7人评价)
  • 课时:(79)

  • 学员:(603)

  • 浏览:(19259)

  • 加入课程
  • 绪言的笔记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叫做中药

  • 泻下药概述、攻下药概述、攻下药:大黄(一)的笔记

    攻下导滞药的主要功效是:通便、导滞、清导实热。本类药物既是泻下药,又是清热药。大黄别名锦纹、将军。有的医生将生大黄称为“生军”,熟大黄称为“熟军”,酒大黄称为“酒军”等。是中药中的无名英雄。徐灵胎《医学源流论》的“论人参”。

  • 清虚热药概述、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白薇、银柴...的笔记

    治疟疾的青蒿指的是黄花蒿,真正的青蒿不能治疟疾。青蒿除了书上所列的功效外,单独还可治肝胆湿热、感冒等。地骨皮还可治肾虚上火的牙痛和消渴。

  • 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水牛角、紫草的笔记

    地黄和玄参二者主要功效相同的是:都能清热凉血,对五脏六腑均有养阴的作用;但地黄有止血的功效,而玄参没有止血的功效,出血症使用地黄不使用玄参。地黄在清热凉血的杂症中可以使用,玄参不使用。玄参常用于泻火解毒,地黄则偏向养阴生津。玄参属于十八反里的反藜芦。

  • 中药材的品种、产地、采集和贮存的笔记

    《新修本草》公元659年 唐代 领衔编撰长孙无忌、李勣,主编苏敬(恭)。记录有中药844味(851味、853味)。其学术价值体现在:1、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或唐本草;2、开创了世界药书图文对照方法的先例。宋金元时期的唐慎微编著的《证类本草》,其影响力超过了官修的《开宝本草》、《开宝重订本草》、《图经本草》和《嘉佑本草》。其学术价值体现在:1、极高文献价值;2、开创了大量复方的先例,有3000多个方剂。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收集有1892味药,按自然属性分60类,规模和体例史无前例的最高峰。学术价值:1、集16世纪之前的药之大成;2、被国外学者称之为16世纪中国之百科全书。清朝赵学敏编著的《本草纲目拾遗》,对《本草纲目》进行了三十多条的重要订正和补充,并增加了草药种类。民国时期中药学的正规教材正式出现。当代《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 绪言的笔记

    中药学绪言                       “理法方药”中药出现在清代中后期,是传统使用的药物。                       是什么?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中药学: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及其他有关知识的一门学科天然药物与化学合成药物相对,公认化学合成药物的先驱是中国古代的炼丹术,而中医中药是最先将炼丹术中合理的部分用于药物的生产,在古代主要是矿物药。e.g先秦文献记载的五毒之药就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矿物药、目前常常使用的如铅丹、轻粉。也有一些西药从分类来说也属于天然药物。本草:中药学的古代称谓  主流-以草为本。

    by 山简 1 1
  • 绪言的笔记

    理法方药。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中药学: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及其他有关知识的一门学科本草:中药学的古代称谓

  • 发散风寒药:细辛、苍耳子、藳本。发散风热药概述、...的笔记

    细辛--马兜铃科的 分北细辛,汉细辛和华细辛用其根,辛辣味发散风寒的药,但要性不强在麻黄附子细辛汤 -- 麻黄+附子+细辛组成细辛可增强麻黄的发散风寒作用,起协同作用,同时,细辛是温里药,可以协助附子来温散里寒有三种兼有功效一,兼有通鼻窍的功能,二,有止痛功能外感风寒,头身疼痛 比较重的 可常配伍细辛可内服也可外用这两方面同白芷相似三,细辛兼有温肺止咳的作用,有很强的止咳作用主要用于肺寒咳嗽细辛有小毒古代曾说,单用细辛 做散剂,粉末 不过半钱匕汤剂用量相对较大 煎的时间长, 可破坏部分毒性

  • 发散风寒药: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的笔记

    香薷----现在用的是石香薷功效:三方面       发散风寒、化湿和中、利水消肿(解表,化湿,利尿)化湿和中,对于湿阻中焦的一种治疗作用外有风寒,内有暑湿的夏季 用的比较多 内外均治香薷用于发散风寒时,一般量较小,煎煮时间短,用于利水消肿时,一般量较大,煎煮时间长一些荆芥---唇形科,植株比较高大,紫苏,香薷同科功效:祛风解表,透疹微温,去寒性不强,强调祛风荆芥在发散风寒药中是温性最弱的荆芥在风寒 风热感冒中都广泛应用温病初起都能用李时珍评其 “疏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风邪上扰会引起头晕,头痛或目赤肿痛,或目痒流泪,--缓解该类症状的为清头目透疹---主要指的是透发麻疹麻疹--中医认为是内蕴热毒,外感天行麻疹早期用,麻疹初起,疹点不畅 这个时候用生荆芥 不经炮制,有以上所有功效荆芥炒炭 能止血荆芥花穗 的祛风作用比整个荆芥强古名 又叫 假苏防风---治疗很多与风邪有关的疾病微温药,回避了其散寒作用,称为祛风解表以治疗风寒表证为主的有直接的止痛作用功效二,胜湿止痛胜湿,除了祛风湿的作用外,其他的因为湿浊内盛引起的病症也有治疗作用防风止痉,实际上是息风止痉(对肢体的抽搐和肌肉的痉挛的治疗作用)即肝风内动有内风且有外风 俗称为破伤风防风主要用于破伤风防风--甘味,甘能缓 羌活---伞形科 同防风 用其根在发散风寒药中,用途非常广泛功效二,胜湿止痛 同防风羌活治疗风湿痹证,偏重于上身,独活偏重于下脏腑在肺,经络在膀胱止痛部位主要在于项背白芷---伞形科,用其根 颜色白,气味芳香祛风解表,但作用不强白芷兼有止痛作用,主要在阳明经止痛范围非常广白芷可通鼻窍白芷燥湿,可用于白带过多,带下症 等辛温 对于寒湿的症非常有效白芷有消肿排脓作用,对于疮痈肿痛的 药物有加强作用,在早期特别有效同时,白芷用于疮痈的早期有一定的活血作用排脓实际上与白芷的燥湿作用相关     

  • 发散风寒药:桂枝(二)、紫苏、生姜的笔记

    桂枝---第二个功效---温通经脉(温经散寒)临床主治两个方面:1,用于寒凝血瘀证有助于消散血脉中的寒邪,故常和活血化瘀药相配伍比如因此引起的月经失调,痛经等2,用于风寒痹症(风寒湿邪凝滞在人体关节,经络等部位)桂枝同祛风湿药同用,可以增强祛风湿效果第三个功效---温助阳气(也有称温阳化气)温助阳气范围比温阳化气更广凡是人体阳气亏虚的病症,桂枝都能使用肾阳---阳气根本桂枝很芳香,不宜久煎血热妄行证,不能用桂枝,桂枝长于入血分的药,温性 容易动血 伤寒论里的桂枝去节 是否真正去节,还有待考证任何中药煎的时候,都有沫伤寒论中的桂枝 用的是比较大的肉桂树的枝皮 有栓皮 所以书中所说的是 去栓皮紫苏---功效发散风寒 比较温和一般用于轻症  有祛痰止咳平喘的作用 但不如紫苏籽作用强紫苏也是一种行气药---行气宽中行气药治气滞,气滞涉及的脏腑主要在脾胃和肝紫苏用于中焦,---脾胃  这是一个定位紫苏消除胀满,略有止呕作用紫苏对于鱼蟹中毒 有一定的解毒作用,但机理是特殊解毒作用,还是消除胀满,止呕的作用 还有待商榷生姜---发散风寒 比较微弱,一般用于轻症 或是其他发散风寒的辅助药生姜 ,干生姜 干姜 是三味药生姜能消除中焦脾胃的寒性,用于脾胃有寒或脾胃虚寒的病症脾胃有寒---食欲降低,纳食减少,消化不良,甚至于腹泻便溏--严重的出现腹痛寒邪比较重的,要用干姜呕吐可能是胃寒引起的胃气上逆--可以温中止寒生姜能单独治疗呕吐  不仅仅是温暖中焦生姜-温肺止咳生姜-发散风寒,辛温解表归肺经,温中脾胃煨生姜的温中止呕作用更强生姜表皮--利水消肿的专药,前人说药性偏寒凉     

  • 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一)的笔记

    麻黄--发汗解表,平喘利尿 (三功效)一,发汗解表主要针对的是风寒表实证表实证---无汗,或比正常人要少汗麻黄往往同桂枝相须,作为发汗解表药峻药一般是说麻黄汤,指配伍了桂枝的表实无汗又兼有咳喘,可用麻黄 两方面都兼顾二,平喘 (部分书上做宣肺平喘)一般解表药都有宣肺作用麻黄的平喘主要用于咳喘证宣肺或通过肺气下降都能平喘。也有写成平喘止咳 (麻黄确有止咳作用,本草上止咳逆上气)麻黄 --辛能散,也有苦,能降 (能散,能苦降肺气)对于肺热雍盛的热症,也可以用,但需要注意配伍,把其发汗的副作用降到最低(清泻肺热)鱼腥草也可用来清泻肺热痰多的时候,不是一个很好的药三,利尿/利水 (中药 尿 ,水 想通)水肿兼有表证,表邪的 中医称为 风水有表邪,表证的,肺的宣肃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小便不通顺1,驱除表证 利尿2,麻黄的发汗,也能消水肿麻黄能很好的用于风水麻黄的用法用量一般作为汤剂,没有特殊性麻黄生用,我们一般见到的是草质茎,下面有比较粗的木质茎,麻黄绒一般用于儿童 和老人, 因其有效部分在炮制中变少了很多麻黄不适合津液少的人解表药,原则上不宜久煎麻黄相对于其他解表药来说 比较难溶出,故可能会先煎不良反应,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兴奋中枢,造成失眠麻黄是辛苦,辛能散,苦能降 归肺经 利水退肿 归膀胱经桂枝:以张科植物肉桂枝功效:发汗解表发汗较麻黄温和外感风寒的表虚证---营卫不和桂枝配伍白芍 这个方剂能调和营卫在助阳解表的汤剂中,加上桂枝 能够温助阳气温助阳气是桂枝其次要的功效,这个功效也是因为其主要功效而决定的   

  • 解表药概述、发散风寒药概述的笔记

    泻下药-能过引起腹泻或滑利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表邪-侵犯人体,从人体的皮毛或者口鼻而入的时候,引起表证阶段。表邪就是引起表证的六淫外邪。主要以风邪为主解表的药,一般分为发散风寒和发散风热(以前又称为 辛温解表和清凉解表)解表药来源于中医治疗中的八法理论 (八法--汗 吐 下 和 等)主要治疗风邪的 主要是解表药解表,常常成为发表(发散表邪),疏表(疏散表邪)温性的主要用于治疗表寒证的药,称为发散分寒,也做散寒解表 或者叫 辛温解表发汗解表是发散风寒的药,有比较明显的发汗作用表证一般都是肺系的,故归经一般都是肺经 (这是根据脏腑来说的)平素汗多 不宜使用解表发汗药解表药一般芳香,不宜久煎麻黄来源于三个品种,分别为草麻黄 木贼麻黄 中麻黄  

  • 中药的应用:中药的用法、各论概述的笔记

    中药的用法一,给药途径药物怎样进入人体的途径,中药一般是口服,也有外敷,通过皮肤吸收等有通过阴道 直肠 眼睛 鼻子等给药途径二,应用形式剂型 有汤剂 和散剂等三,汤剂的煎煮方法注意事项:1,煎药的器具传统的用砂罐(陶罐类的)用来煎药,其次陶瓷类的,再次搪瓷制品也行,一般要避免化学性质不稳定的,尤其是要发生化学反应的,如铁,铝锅等实在没有,不锈钢勉强使用2,煎药用的水(本草里对水要求比较严)3,加水多少一般以在干药吸水后,高于药物两公分左右。这是头煎。二煎的话,只要让水刚刚没过药渣就可一般 需要时间长煎的,稍微加多多点水,反之 则少点4,煎前浸泡一般用温水浸泡半小时。夏天短一点,冬天长一点5,煎药的火候一般的药,先大火(武火),使之沸腾。沸腾之后,用文火(小火)6,要榨渣取汁例如,倒入布,拧汁7,煎煮的次数一般一剂药 煎三次,然后混匀,分三次引用但要看饮片厚薄而定 有两次 有三次8,入煎的方法一般不容易溶出的 药 需要先煎煎煮有利于毒性减少的,要先煎后下,一般有芳香味的药需要后煎,包煎,药物用纱巾或丝绸包起来同其他药一起煎1 药物质地很轻,容易悬浮,一般要包煎2,细小的种子,颗粒状,避免其悬浮在药汤里头 故要包煎3还有一些,毛状物,可能会引起服用不便的,要包煎9,特殊处理 三种情况另煎:某一味药 单独的煎,煎好之后,同其他的药汤一同服用。一般是比较贵重,且用量少的药烊化:是让它溶化的意思,主要是用于胶类的药冲服:药物要其他汤剂送服服药的方法服药时间,不能在进食时服用,一般在饭前,饭后,半小时到1小时有部分药不同,如驱虫 泻下,一般都是早上空腹是服用对胃肠有刺激的药,一般在饭后服用服药的多少,一般一剂药 分三次,但也要看具体情况安排一般汤剂在温热情况下服用发散风寒的,一般要热服汤药一般顺从病症法服药   

  • 中药的应用:中药的禁忌(二)、中药的剂量的笔记

    病症证候用药禁忌某一类的药不适应某一类病症,称为用药禁忌如 泻下药用于便秘的,腹泻就不适用便秘妊娠禁忌--妇女在妊娠期间,除了要终止妊娠以外,而不能使用的药物服药时的饮食禁忌(食忌,忌口)原则:1,最好不要吃妨碍消化吸收的的食物2,不食对病症不利的食物3,食物和所服药物之间有配伍禁忌的 禁食  服药期间 忌茶中药的剂量--是指干燥饮片在汤剂中成人一天内的常用有效量。饮片:经过加工炮制可以直接配方的药材中药一般一天一剂,一般以汤剂形式作为丸剂 散剂等 可能会少于这个量中药的剂量是个非常难的问题处方中的常用量是可以增减的要注意处方里 药物的相对用量如,钩藤和牛膝 在三比一的时候 发挥最好比例不同,作用就会有影响如 人参和知母  比例适当的时候 有很好的降血糖作用,在比例五比九时 降血糖作用就消失了剂量单位--衡量的 容量的单位一方寸比 ,就是一立方寸这样一个容量来装散剂现在的一寸 是3.33333毫米刀圭,古代类似于刀柄尖的一端,另外有凹陷的槽,用它来装药,以不散落为度,称为一刀圭一钱匕,就是装满一个铜钱。铜钱上有四个字,遮住了两个字的,叫做半钱匕。遮住了一个字不掉的,称为一字现在开处方是按公制 即 按克来以前是按市制  一市斤是500克,500克=16两,每一两=31.25克 (现在取整数约30克)每一时代的市制不一样现在台湾的一斤 是600克 (一台斤)600克也是16两确定剂量的依据客观的讲,现在的剂量都是不准确度的1,药物方面  从药材本身考虑,考虑毒性的有无,毒药用量比较严格;考虑质量的好坏;考虑质地的轻重(一般质地重的用量偏重,质地轻的,用量偏轻);考虑药材滋味的浓淡;作用的强弱2,应用方面  在处方里面,药物的目的;药物地位 是君药还是臣药,一般君药用量大;用药物的哪一种功效;剂型选择3,患者方面  年龄 体质 性别 病程 病势 职业 生活习惯等等       

  • 中药的应用:中药的配伍(二)、中药的禁忌(一)的笔记

    相畏,相杀是同一个药对,从不同的角度对其的总结相畏:是一味药物的毒副效应会被另一味药物降低或消除。(主要针对有毒的药)如,半夏和天南星 生用的时候 有明显毒副作用, 生姜可以降低这种毒副作用这种现象 称为 生半夏畏生姜 或 生天南星畏生姜反过来讲就是相杀相杀:一味药物能够降低或消除另外一个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生姜杀生半夏的毒,生姜杀生天南星的毒总结:有毒的药对于解读的药,称为相畏,解读的药对于被解毒的药 称为相杀相畏相杀中,大部分是一种有毒,一种无毒例如 乌头和洋金花 对心脏都有毒,两个配伍在一起,能互相降低毒副作用相畏的药多于相杀  因为毒有广义狭义之分能是一种功效广义的毒若对症也是一种能畏 恶 相通例如 黄芪和防风黄芪能固表止汗 防风是发汗解表的;就发汗和止汗 这一点,是互相降低对方作用的。这作为一种功效是相恶,若作为一个不良反应是 相畏 所以 可以称为 黄芪畏防风 也可称 黄芪恶防风相畏里有很多是相恶,导致相畏数量大于相杀相恶,是一种药的某一种功效或某几种功效被另外一个药削弱或消除。相恶实际上是降低治疗效应,或是治疗效果减弱一般来说,凡是它的药性相反而作用部位又相同 可能会出现相恶如黄芩和生姜黄芩可以清肺热,也可清胃热;生姜可以温肺,也可温胃故有黄芩恶生姜的说法另一种,是作用趋向相反 如发汗药和止汗药止呕药和涌吐药等等如牡蛎恶麻黄  牡蛎固表止汗 麻黄发汗如赤石脂恶大黄,前者止泻 后者泻下另外,祛邪的药和扶正的药 如 人参恶莱菔子并非全部功效降低 如黄芩和生姜   不用于肺和胃部时,其他可能并不受影响  如 黄芩也有清少阳热  但生姜无这个功能 故这方面就无相恶性同时也要考虑谁是君药 谁是臣药 主次的不同,相恶也不同相反:两个药合用以后,它产生或增强了毒副作用。配伍关系有一定的相对性 如 相恶 相畏配伍关系不固定 配量比例不同 产生效果也不同受 剂型 剂量 炮制等都相关生姜和半夏 都有止呕作用用药禁忌(4种情况)1,配伍禁忌:在同一个处方上不能同时使用的药物如相恶 相反 主要是18反 和19畏 (相对并非绝对)18反,乌头反半夏 瓜蒌 贝母 白蔹 白及;甘草反海藻 大戟 甘遂 芫花;藜芦反人参 沙参 玄参 丹参 苦参 细辛 芍药19畏 (畏不是相畏的畏)多数是相恶 也不排除相反作为配伍禁忌的19味药,分成了9组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官桂(这里指肉桂)2,病症用药禁忌 (证候用药禁忌)3,妊娠用药禁忌4,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 中药的应用:中药的配伍(一)的笔记

    中药的配伍:两味或量味以上的中药的组合使用中药早期是单味药入药配伍目的:单味药,有其局限性,通过配伍可 增强药物作用,降低毒副作用,适应病情七情,是单味药的应用(单行),同药物之间的六种配伍关系的总称。另外六种配伍关系如下:相须 相使 相畏 相杀 相恶 相反也有指说,七情就是七种配伍关系有两种七情,一种是指 人的 喜怒忧思悲恐惊 这7种情志变化课内讲的是中药的七情  指配伍关系单行者71种单行,就是两个药配伍在一个方里面互不影响(双方既不增强作用,也不降低作用;既不增加毒性,也不降低毒性)在复方里,这种现象也是存在的单方不同于单行相须(也有写需的) 性能功效相类似的两种药物的配合使用,能明显增强功效或作用的相须不可离例如 全蝎 和蜈蚣 都有抗惊厥的作用,各用0.5克的效果非常强,但只用全蝎 或蜈蚣1克,效果很差,或者基本没有效果相须有同类或异类  (分类是人为的)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在某一点,或某一些共性的两味药配伍在一起,以一味药为主而以另一味药为辅,用辅药来提高主药的疗效使,有使用 指使的意思石膏和知母,有认为石膏是君药,知母是臣药 ,也有认为知母是君药(主药),石膏是臣药(辅药)     

  • 中药的性能:毒性(二)、小结的笔记

    影响毒性的因素1,药物的用量 (第一因素)例如 砒霜(量少可以用来治疗寒哮)   水 等 红参 艾叶  五加皮 等超量用也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2,其他因素:药材的品种 质量 生产 储存 加工炮制 配伍 剂型 给药途径 用药是否对症及患者的体质等等古方基本用的是白木通 后来一般用川木通,现在很多用关木通产地不一样,毒性不一样,如 乌头 海拔高的毒性越强彭冲的附子比四川的附子毒性大寄生  有的寄主有毒,就会导致采摘的寄生就会有毒性如蜂蜜,看蜜蜂采的花粉是否带毒,也会存在毒性轻粉,需要避光保存  见光 会析出汞  有毒药物霉变可能产生毒性炮制不合理  如朱砂可能会变成水银等注射剂,很多中药通过注射剂会对身体有毒性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  要有效性和安全性一起考量 无毒药 用量过度 容易导致中毒有毒药,用量过少,起不到作用观念——有毒观念,无毒用药 控制的量上,由小到大文献记载上的毒药,多数是正确的,也有一些是不正确的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指药物在常用剂量下,用于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类的疾病或用于调整人体生理功能时产生的非预期反应。不良反应的分类;1,副作用,一种药物往往具有多重药理作用,在正常用法和用量的情况下,伴随其治疗作用的同时,另一些作用可能引起一些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良反应2,毒性作用(毒性反应)药物引起人体生理,生化的异常变化或器官、组织结构的兵力改变的危害作用3 变态反应有的用药者经过某种药物敏以后再接触该药,原先产生的抗原体 和这个药物再结合 造成组织的损伤或生理功能混乱4 特异质反应5 药物的依赖性6 致癌作用7致畸作用8 致突变作用   中药急性中毒的治疗原则1,清除毒物吸入性的,--要立马离开现场,对呼吸道进行清除,保持呼吸道顺畅 或吸氧接触性的---去掉衣物,冲洗接触部位食入性的---催吐 洗胃2,阻止毒物的吸收或减少毒物的吸收3,促进已经吸收的毒物的排泄4, 用解毒药 甘草 绿豆 金银花等都有解毒作用5,对症处理     

  • 中药的性能:升降浮沉(二)、毒性(一)的笔记

    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外在认为因素)炮制和配伍“酒制升提  姜制发散”  大都数如此,但有例外常山用酒来炮制,可以使其涌吐的副作用降低,寒无浮,热无沉 都是片面的,有例外的前人认为,有四气五味,气味后薄,药材轻重 入药部位(根升梢降)等有影响升降沉浮诸花皆升,诸子皆沉 是不正确的升降浮沉的临床意义:1,纠正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失调,使之恢复正常2,顺应气机的趋向,因势利导,祛邪外出药物的毒性毒性就是药物对于机体的伤害性,该药性是用来反映药物安全性的一个性能。      

  • 中药的性能:归经(二)、升降沉浮(一)的笔记

    从中医的整体观来来治疗引经(引经报使),前人认为有的药物和其他的一些药物应用,能够使其他药物对于机体的某一个部分的疗效明显的增加,这个药物就叫做其他药物或脏腑这一个部位的引经药。这个作用称为 引经例如,牙龈肿痛,一般用清泻胃火的药,加点白芷 就能明显增强消肿止痛的疗效。白芷就是引经药,牙龈属阳明,白芷是阳明经的引经药(建立在归经理论上)药引(引子药)在惠民局出售成药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病证不同,另外加的药。升降浮沉:表示药物作用趋向性的一种性能。(归经是表示药物作用的部位,四气是药物作用对于寒热或者阴阳盛衰的一种影响,五味是作用在补泻敛散方面的一些特征)升是上升,表示作用趋向于上;降是降下,表示药物作用趋向于下;浮是发散,表示药物作用趋向于外;沉是收敛闭藏,表示药物作用趋向于内。按阴阳来分,升浮属于阳,沉降属于阴前人认为人体也处于 春 升 夏浮 秋收 冬藏 一个规律性要药,养生,也需要考虑人体的一个升降浮沉你的规律性升降浮沉的确定药物的升降浮沉的性质是与疾病的病势的趋向相对而言的  

  • 中药的性能:五味(三)、归经(一)的笔记

    五味的确定 三大总类1,真实滋味和作用性质和特征是完全统一,如乌梅 很酸 主要功效是收敛   大枣 甜 补虚2,只用来表示真实滋味3,只用来表示性能特征性能的五味 和性状的五味 不同橘皮,有行气,燥湿,化痰 三个功效  辛五味的临床意义增强药物功效的准确性例如 五味子 能够主咳逆上气,它是酸的,酸有收敛作用,可能就用于肺气不敛的(咳喘)人参是甘的,甘 补,它可能是甘补的,用于肺气虚的。杏仁是苦的,可能用于肺气上逆麻黄,常称为 宣肺平喘杏仁-降肺止咳,五味子-敛肺止咳五味不能全面准确的表示药物的特征和功效归经含义:用于表示药物作用部位的一种性能,表示药物作用对于人体部位的选择性。归有归属,或到达的意思。经,是人体脏腑经络的一种概称。中医理论学上的部位,且 归经 主要是效用(疗效)在该部分,并非其他部位无效归经的确定,以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为基础理论,以药物所治的病症为依据而确定的。归经,是以大的脏腑为单位归经的定位和临床的定位是一脉相承的归经大部分是指脏腑,但有些是指经络古代文献主要是经络为主,当代则不同      

你感兴趣的课程

2万+浏览/ 52学员/ 4.8评分
免费
1万+浏览/ 316学员/ 4.9评分
免费
其他 天使牙医
1万+浏览/ 209学员/ 4.6评分
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