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现就是须菩提尊者。 有些经典把‘须菩提’翻译为‘具寿’就是长寿的意思。等于我们中国人所称鹤发童颜,南极仙翁,老寿星。不过须菩提不仅是老寿星,他的道德修持,他的智慧,以及他生活的仪轨,都足以领导当时佛的弟子们。在心经里,向佛提问题的主角是舍利子,也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金刚经的主角则是须菩提;另如楞严经的主角是阿难,每人的问题不同,所以佛的答覆方式也不同。鸠摩罗什翻译的手笔,把赞叹的话浓缩成四字:‘希有世尊’古代翻译的规定是信、达、雅,我们看到很多佛经的翻译,信则有之,很忠实原典;达,表达的清楚也有,但文字却不大雅。像鸠摩罗什的翻译,信、达、雅,皆兼而有之,非常难得。如来=佛‘如来’,这是对成道成佛者的通称。释迦牟尼就称释迦如来,或者称释迦如来佛,阿弥陀佛又称阿弥陀如来。金刚经上有句话,是佛自己下的注解:‘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后世禅宗所讲: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不是心外求法。以佛法来讲,心外求法都属于外道。菩萨的全称:菩提萨埵菩提=觉悟;萨埵=有情觉悟什么?佛的境界: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用孟子话说”以先知觉后知“:先知先觉的人,教导后知后觉的人。)罗汉:一个人如果觉悟了,悟道了,对一切功名富贵看不上,而万事不管,脚底下抹油溜了。菩萨境界:觉悟了,解脱了世间一切的痛苦,自己升华了,但是,看到世上林林总总的众生,还在苦难中,就要再回到世间广度一切众生。大乘菩萨道:牺牲自我,利益一切众生的行为,就是所谓有情(渡人)有情的另外一个意义:一切众生,本身是有灵知,有情感的生命,所以叫做有情。‘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菩萨’(即觉悟有情)是佛弟子中,走大乘路线的一个总称。 小乘罗汉的境界:(中文译:自了汉;禅宗称:担板汉)在佛教经典中的出家众,归类到小乘的范围,他们离开人世间的一切,专心于自己的修行,也就是放弃一切而成就自己的道。 表现实相=示现 为什么”你看菩萨们,个个都是化妆的啊!“?外形虽是入世的,心却是出世的,所以菩萨境界谓之大乘。罗汉境界住空,不敢入世,一切不敢碰,眼不见心不烦,只管自己。(此谓小乘)楞严经上说:‘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菩萨是如来的前因,成了佛如来是菩萨的果位,成就的果位。——善护念——善,好好的照顾自己的思想、心念、意念。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类一切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善护念。好好照应你的心念,起心动念,都要好好照应你自己的思想。佛经、佛学里三十七道品菩提道次第,修大彻大悟的方法中,有个四念处,就是念身、念受、念心、念法。 念心:四念处里非常重要的,随时念这个心,知道了这个念头,就是善护念。念身:此身无常。 什么叫念?一呼一吸之间叫做一念。照佛学的解释,人的一念就有八万四千烦恼。烦恼不一定是痛苦,但是心里很烦。 自己也讲不出来为什么不高兴,连自己都不知道,医生也看不出来,这就是人生的境界,经常都在烦恼之中。‘善护念’是一切修行的起步,也是一切佛的成功和圆满。这个主要的问题,就是金刚经的一只金刚眼,也就是金刚经的正眼,正法眼藏。‘阿耨多罗’=无上三’这个音=正‘藐’=等,平等‘菩提’=觉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正信是要自发自醒,自己觉悟,自己成佛,这才是学佛的真精神。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云何应住’的问题,就是用什么办法使此心能够住下来。‘云何降伏其心’,有什么办法,使这个心的烦恼妄想降伏得下去!一个英雄可以征服天下,没有办法征服自己这个心念;一个英雄可以统治全世界,没有办法‘降伏其心’。自己心念降伏不了,此乃圣人之难成,道之难得也!你说学法,学各种法,天法学来都没有用!法归法,烦恼归烦恼。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西天。如何把烦恼降伏下去,佛答覆的那么轻松:‘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就是这样住,就是这样降伏你的心。换言之,你问问题的时侯,你的心已经没有烦恼了,就在这个时侯,就是禅宗所谓当下即是,当念即是,不要另外去想一个方法。 整个金刚经全部讲完,就是教我们如何住,也就是无所住,不须要住。所以大乘佛法,如何才能安住?无所住即是住。拿禅宗来讲,住即不住,不住即住。无所住,即是住。‘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个心无所谓降,不须要降。烦恼的自性本来是空的,所有的喜怒哀乐,忧悲苦恼,当我们在这个位置上坐下来的时侯,一切都没有了,永远拉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