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初凉0:在黑龙江,三十晚上要吃带硬币的饺子哦,年夜饭要有一条鱼,但是不能吃,要放到初一才可以吃,叫年年有余,...
带硬币的饺子 听北方的同学说过 吃到有好运
同学们,再过几天就过年了。中国地域辽阔,各地习俗差异巨大,过年时吃的玩的都大不一样,所以当官春晚主持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大家过年都吃饺子时,才会遭到南方人吐槽。
其实,即时是北方,也不全是吃饺子,而南方,也并不全是吃汤圆。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在过年这样重大的节日里,吃得自然是异常丰富。
不过咱们今天不忙吐槽,就先来聊聊大家的家乡过年都吃些什么?玩些什么?有什么特别的习俗吗?
================================================================================
现代人过年,年味似乎越来越淡。那么古代人是怎样过年的呢?我们先来听听这首"年节歌"---
二十三祭灶天,
二十四写联对,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割年肉,
…………
初一初二磕头儿,
初三初四耍球儿,
初五初六跳猴儿,
…………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霄,这年才是过完了。那么我们追溯古人的"年步",先来祭灶--
灶王爷可是年节敬奉的神明中最露脸的一尊,祭灶的风俗很早就有了,是先民对火、灶的感激、崇敬之情的表达。在传说中,黄帝、炎帝、祝融都是灶神。后世流行的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长得象个美女。他有一个叫"卿忌"的夫人,有六个都叫"察洽"的女儿,还有好几位兵将。他除职掌灶火之外,还要考察人间的所作所为,上告天帝。人们还用酒糟、饴糖、粘糕等"贿赂"灶神,同时还喃喃祷祝,求他上天讲好话。这个风俗一直传到了今天,不过时间是在腊月二十四,祭食也简化成"灶糖灶饼",可是你要是留心的话,一定还会听到奶奶、妈妈在叮嘱灶王:上天说好话,不好的可别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
爆竹最初是巫术的一种工具,作用是驱辟妖魔鬼怪。最初的爆竹并不是象现在的鞭炮,而是真正的竹子,即焚烧竹子,发出噼叭之声,惊吓鬼怪。屠苏即屠苏酒,意为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元日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屠苏酒"。
桃符又称"桃版",是春联的前身。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百鬼,故从汉代起即有用桃作厌胜之具的风习,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桃符转化成春联据说缘于五代后蜀之主孟昶。纸制的春联则是明、清才兴盛起来。今天的春联意在于渲染年节气氛,祝吉求祥,已经失去了旧时春联的驱辟作用,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写了联对,接下来该准备过年的食物了,年节饮食很多,诸如年糕、年夜饭、更岁饺子等。另外还有巫术味很浓的饮食,如桃汤、柏酒、椒酒、五辛盘。桃汤是用桃煮的汤,柏酒是一种用柏树叶浸制的酒,椒酒是用椒籽浸制的酒,古人在正月一日饮用,意为避邪祈福。五辛盘即以葱、姜等五种辛辣食品置盘中,又称春盘。俗谓可以辟恶、除瘟、通五脏,也有贺新的意思。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夕是团圆之夜,中国人难解一个团圆心结,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赶回家中吃年夜饭、守岁。除夕夜的家是一个格外温馨甜蜜的空间,在历史上甚至连监中的犯人也释放回家团聚。全家人团坐桌前,开始了"团年"、"守岁"的进程,先是一餐"团年饭"饭后阖家团坐守岁。
此时小辈儿人向父祖家长行礼辞岁,老人们则要分压岁钱。压岁钱也叫"押岁钱""代岁钱"、"岁岁钱",原是用来厌胜驱邪、帮助小孩子过年的,后世则多借此表示亲情爱意。
团年饭后还要"消夜",一家人吃着点心,或嬉笑玩耍、或款言细雨,静待天明,这便是守岁。另外除夕夜还有镜听、照田蚕、卖痴呆、打灰堆等习俗,以此来占卜一年的吉凶休咎,祈愿新的一年小孩聪慧,万事如愿。
"乡村里过年,从腊月直到正月半,足足一个半月的锣鼓声,这声音单调,却打动到咱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坎上。就在这时际,……发现迎春花开了。"
是的,迎春花开了,新的一年来到了! 古人将新正的前八天分别以六种动物和人、谷相称。正月一日为鸡日,即吉日。
古人有用鸡辟邪之举,方法是杀鸡著门或贴画鸡于门。从元旦开始,人们开始忙着拜年贺节。拜年在汉代便已流行,群臣在正月正日这天进宫朝拜,君臣同乐。到了明清两代,官场拜年则发展成虚文的礼节,往往是"望门投刺",不管认不认识。
有诗为证: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在民俗信念中,初一到初四,是新年的狂欢日子,到了初五才恢复了平常的生活。初五也叫"破五",这天的习俗活动"送穷",而对商家来说,初五这天商家开业。正月的活动一直到了十五,才渐渐平静……
@0初凉0:在黑龙江,三十晚上要吃带硬币的饺子哦,年夜饭要有一条鱼,但是不能吃,要放到初一才可以吃,叫年年有余,...
带硬币的饺子 听北方的同学说过 吃到有好运
@唯爱丶伊:#聊聊,过年习俗# ^-^# 二十三神上天,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
应该和@卓如 同学是老乡
@小鑫:@知了 我很想知道,年糕和糍粑有什么区别?
我们这里 年糕主要用粳米做的 而糍粑是用糯米做的 两个口感和吃法都不一样
@NO灬2013 @Kenneth 新年快乐
@鸭蛋 是哪里呢?
@知了 明白了,谢了。。
你们的地方过年习惯真好玩,而且还弄了那么多吃的,我是海南的,过年大人打麻将、打牌,小孩子放炮,一些年轻人一起在外吃个茶,然后到了初二是嫁出去的女儿回家拜年,到初三不能出门,过了初三这一天,就一直拜年到正月十五了!!!!过年吃的也只有鸡肉呀,鸭肉呀,还有一些年糕!!!就结束了~~,所以现在过年感觉不是很好!!!!!只是放假了,很多人都回家而已!
吃麻糖
@知了 福建
@知了 听长辈说是因为抗日,牺牲了很多人,后来就把大年推迟
@知了 桂林呀,我说了的
唔,苏州人,1“过年”于我们而言始于冬至夜,喝桂花冬酿酒+守岁
2 http://www.096.cc/ShowPost.asp?ThreadID=785994 其实传统习俗真有一部分是大同小异
3 让我最有心的是苏州的饮食文化,苏州传统饮食以“生活鲜嫩”为特色,过年会在饭上蒸荸荠,捏翘角寿桃状汤团(萝卜丝和鲜肉),八宝饭,万福兴的糕点,如意菜、安乐菜,赤豆圆子,葱烤鲫鱼,熏鱼,蹄髈,桂花糯藕。。。很多时鲜菜肴在长辈家人的匠心独运里让人吃着很入味入心。
4 除此之外还有胥门以及金鸡湖的灯会,都很不错呀
我们河南的春节有顺口溜“二十三 ,放小鞭 , 二十四, 扫房子,二十五, 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灶鸡,二十八,贴嘎嘎 (谐音:花花,指对联,年画)二十九,去灌酒,三十 ,捏鼻.(指包饺子) 初一,供祭.(过年了,已去的人也要过年,所以,初一要上坟,上供) 初二,走亲戚,初五,破五.(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反正初一那天,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拿尖的东西,上午不能倒垃圾,还有不能开柜子什么 的)十五,看灯,意味着年过完了.”
地道北方人,除夕守岁,初一吃饺子,拜年
吃年夜饭,收红包,穿新衣,探亲友、、、、、、
年夜饭、更岁饺子
在北京过年没啥新鲜的
饺子,圆子。现在没啥过年的味道了。主要就是可以放假。
红包,红包~~
过年有红包~
浙西边陲
过年前要大扫除、杀年猪、包粿、包粽子、杀鸡鸭...
除夕:农历十二月最后一日为除夕,俗称“年三十夜”,也叫“过年”。除夕日,上午家家户户门上贴春联,之后用篮子装着猪头、整只鸡、酒、米饭等去庙里和祠堂拜一拜,回家也拜一拜就开始做年夜饭。傍晚之前吃年夜饭,合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年夜饭有十碗菜,叫“十大碗”,讨“十全大福”之彩。长辈向小孩子分压岁钱。年夜守岁是重要内容,通常围着麻将或一起看春晚,到12点放放鞭炮、烟花辞旧迎新!接着吃一碗长寿面。
新年:初一清早,家家户户择吉开门,放鞭炮、焚香迎春接福,大门上贴“开门大吉”、“年年如意”红纸字条,以及门神符,全家大小叩拜祈求降福。早餐吃茶叶蛋、粽子、年糕,寓意年年高升,中午吃面条,谓“长寿面”,喝糖茶,吃年糕,象征长命百岁,甜甜蜜蜜,一年高一年;中晚餐吃隔年饭,表示年年有余。初二开始,亲友互相拜年,要互赠礼品,拜年礼品有油枣、英蓉糕等糕点。俗谓“正月不空手”。长辈对拜年的小孩要给“红包”。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俗称“灯节”,历来有“闹元宵”的习俗。初十早晨,乡下花灯进城,大布龙在街上抢球翻滚,参拜祥符寺、天宁寺。十三日为灯头。板龙、花龙、马灯、采茶灯等遍布大街。十五日,为闹元宵的高潮,十字街口扎起彩牌,张灯结彩,花炮之声响彻云霄。过了元宵节,百业复工。民间有“吃了元宵酒,功夫不离手”之谚。
补充:
年前还要做米酒(糯米、酒药等)、年糕、发糕、晒腊肉、做八宝菜、八宝饭
@雨后的彩虹:你们的地方过年习惯真好玩,而且还弄了那么多吃的,我是海南的,过年大人打麻将、打牌,小孩子放炮,一些年...
是啊,过年更多地成为一个团圆的理由。
@毛毛灬兔子脚 各种菜的名字都很有意义呀
@光羽小歪:我们河南的春节有顺口溜“二十三 ,放小鞭 , 二十四, 扫房子,二十五, 磨豆腐, 二十六...
初一确实是个很特别的日子,我们这也有类似的忌讳
@MiracleDK 浙江各地的习俗比较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