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习

阿习的笔记

来自跑步减肥(2)

如果用于减重的话,就我个人经验,最好是每次运动时间持续45分钟以上或者8公里以上(能达到哪个是哪个。如果你时间达到了,无需追求距离;如果你距离达到了,无需追求时间。但是一般减重者都是容易在跑走结合的情况下达到时间,这就够了。)。这样下来效果最明显,体重或者外形腾腾地向下掉。但是仍然要从比较少的量开始,前面的积累阶段必不可少。如果你是在晚饭前跑步,这儿有个非常重要的技巧:跑前半小时吃点东西,使肚子在跑步时不会饿。

来自景深(1)

景深是指在摄像机镜头前能够取得清晰图像的物体距离范围。一句话就是照片里清晰景物的前后距离。大景深 经常用于风光和旅游纪念照拍摄。(近处远处都清晰)小景深 照片里清晰部分的范围小,常用在拍花草、MM等,比如影楼里的外景片子。两种:前头虚后头实,前头实后头虚。

来自焦点(1)

焦点,是相片中最清晰的位置。它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完整的平面。焦点决定了一张照片在说什么。只有一个焦点。专业相机可以通过改变方轴的方式来增改焦点的平面大小和方向。焦点一般是主题,决定了照片中的主次关系。焦点变化,图片反映内容也会变化。拍摄人物时焦点一般选择眼睛。拍摄花卉时一般放在花蕊上。拍摄运动中的物体怎么对焦?在一个垂直的平面跳跃,也就是和相机的距离是一致的。先对好一点,在进行拍摄。利用脱焦可以把笼子拍没。对住动物聚焦,离笼子足够近,达到贴着的地步。脱出焦点不成像。自动对焦的模式:单次自动对焦(保证对焦清晰之后,快门才能动作,半按快门时一直对焦状态),连续自动对焦(拍摄体育等高速运动体。只要对清晰了即半按快门时就可以拍摄,不一定保证快门清晰,快门能拍摄)。多点自动对焦及选择焦点原理:离相机最近的被摄体作为对焦点。自动对焦的局限性:暗光线、低反差、极快速对焦。这些物体对焦不上。这时使用手动对焦(AM→FM)。使用手动对焦时相机的注意事项:尼康的一些机子,镜头内没有对焦马达,在机身。忘记调成FM的,拧镜头的话会造成相机齿轮被打断。对焦点的转换,可以减小二次构图时动作幅度。拍花卉要诀:工具:剪刀,铁丝,注射器(甘油)。

来自跑步姿势(0)

我发现了一本书《chirunning》,这本书和我的思想不谋而合总而言之,太极跑的要点有以下:0),专注,时时刻刻注意跑步的要点,哪儿紧张就放松哪儿。1),上半身正直;2),下半身放松;3),身体前倾,整个儿直直地向前倒。这个是依靠身体向前倒的力量推动人前进; 以上三点最重要,时时刻刻要贯彻。4),头部挺拔,与背部一样直;5),胳膊放松,向后摆;6),身体的重量在向前倾斜时,是压在腹部上;这个特别重要,老子的“虚心实腹”,就是这个道理;7),背部、特别是腰部在摆动中的扭曲来提起臀屈肌,进而提起大腿、小腿、脚前进;每次前进都是依靠身体向前倾斜的力量提腿前进,而不是蹬地前进。8),大腿、小腿均柔软地放松;9),身体从脚踝就有向前倒的趋势,由此推动身体前进。10),中脚掌落地,准确地说,是中掌外侧先着地,然后就被腰臀、大腿提起,并且落地点应该不超前于身体重心。这是把蹬地的动作减到最小,从而减少对膝盖的压力。11),脚一定要平行前进,这样内旋过度、内旋不足都能有效减少,从而减少了膝盖前端内侧、外侧的伤痛。12),呼吸自然放松,一切以放松为前提。 这样跑法的好处就是对膝盖的压力小,跑起来轻松自然,而且跑步后没有太多僵硬的肌肉,肌肉平时很柔软,只有需要使用时才结实。这种跑法的缺点是缺少了蹬地的动作,跑不快。但是很适合平时健身跑、减肥跑和实力增强后的超级马拉松。 当然,如果你无法体会上面几点,也不要紧,用你自己最熟悉的姿势,轻轻松松跑下去就行了,一样也没有问题,只是可能跑不了50公里以上的超级马拉松而已。更多跑步姿势视频:《CHI RUNNING》视频: 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7830549/《EVOLUTION RUNNING》视频: 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7830379/   

来自潜移默化,分龄施教(0)

半岁前:宝宝的感官尚未完全启发,因此音乐教育活动主要以“听”为主。曲风对比较明确:选择音乐时,音乐元素的“高低”、“强弱”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以婴儿的喜好程度为先 。音质和音量:音响要清晰、纯净、好听,音量要适中、稍弱。听音乐的时长:每次听音乐时间以不超过15分钟为宜。1~2岁:选择节奏鲜明、短小活泼的乐曲:带着孩子随音乐节奏做拍手、招手、摆手、点头等动作,接着逐步增加踏脚、走路等动作。宝宝手部动作发展比脚部要早、快且灵活。因此,先让孩子随音乐节奏练习手的动作,然后再练习踏脚、走步等脚的动作。3岁:反应儿童生活的儿歌。4~5岁:这个阶段是开发孩子音乐智能最关键的一个契机了,因为现在你可以让你的宝宝学习一些实际的音乐技能了,比如钢琴、小提琴、扬琴、古筝、二胡等乐器的演奏。学习乐器,不仅能培养孩子的个性,由于需要手眼协调分工合作,对孩子各方面的智能都是一个很好的训练。

来自为孩子选择入门乐器(0)

3-4岁的孩子学乐器还是为时尚早。3岁以下的孩子肺活量小,学习吹奏乐有困难,在幼儿阶段最好不要选择这类乐器;5岁左右可以开始学钢琴、电子琴、手风琴等键盘乐器;而学习弦乐器,如小提琴等,应该在6岁以上。一般来说,学习键盘乐器一年,基本掌握了音准和节奏感后,再转学弦乐器会更好。3-6岁是孩子音乐发展的关键期。但在这个时候孩子的听力发育还不成熟,所以很多孩子对音准概念掌握还不好。学习是有固定音高的键盘类乐器比较好,如:钢琴、手风琴、风琴、电子琴等。这类乐器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很容易在自己的弹奏中获得稳定、准确的音高感。在买了这类乐器后,要注意经常维修(尤其钢琴),因为钢琴的琴弦易松动,音不准对孩子的耳力的发展是有害的。另外需要提醒是,玩具电子琴、玩具钢琴等乐器音很容易不准,不要把它当作练习琴用,对孩子学琴有不好的影响。如学吹笛子,要看他的嘴唇是否薄,牙齿是否整齐,因为薄嘴唇在笛子上吹奏吐音占优势,发音容易清脆;另外看一看他的手指肚肌肉长得是否又圆又粗,因为这样的手指按孔占优势。再如学习弹拨乐器,象琵琶、柳琴等,最好是细长的手指,因为这样的手指在乐器上按音与换把占优势。如学习扬琴、木琴等乐器,最好是腕子动作较松弛与灵巧,俗语说“先天有腕子”,腕子的灵巧在击弦或击板上会占优势。如学习二胡或小提琴最好是手指尖粗圆,俗语说“长得墩实”,这样的指尖按音效果好,当然手指也是长一点好,特别是小指。再如学习手风琴,也是灵巧与较长的手指占优势。

来自钢琴,让孩子贴近音乐(0)

孩子练琴,既不要采取“计时制”,也不要“计件制”。以免孩子想出各种理由拖延时间,或草草收场。只需按照老师的要求先弹两遍,不合格再弹两遍,直至达到要求。提示:学龄前孩子保持注意力时间只有20分钟,不妨把每天半小时的练习时间拆分成3个10分钟。早餐前10分钟,幼儿园回家10分钟,临睡前10分钟,就不会使孩子感到负担。在初学阶段,父母应该做到百分百的陪同,并且上课时要勤于笔记,积极提问,回家后再一同练琴。这样就能体会孩子面临的难题。只有父母的专注和坚持不懈,孩子才有可能把学琴进行到底。但陪练时,切记不要说:“为你学琴,花了多少钱”或是“陪你学琴,花多少时间”等,容易挫伤孩子学琴的兴趣。不能要求孩子一次就把所有的要点都正确完成,应该鼓励他力争完美。所以,孩子弹琴时不要中途打断,否则很容易使孩子产生烦躁和厌倦。并且每次去学琴前不要预习,一旦自学走样,反而事倍功半。

来自学小提琴,耐心很重要(0)

孩子是不是喜欢听音乐、唱歌,是不是喜欢听弦乐,如果是,这孩子就有了学习的基础。接着要看看孩子的自身条件:小提琴靠左手的四个指头来按音符,如果孩子的手指头短,学起来就会比较吃力;手指过胖也会影响长远发展;而分辨音准和音色,要靠孩子“耳聪”。另外,乐感、节奏感、两手的灵活性,以及良好的记忆力都是很重要的基本条件。5岁~6岁是最佳时机,这时孩子的骨骼有了比较好的发育,也具备了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和老师有比较好的交流。学小提琴难在哪儿左右手动作不对称:拉小提琴,左右手各有各的动作:左手按弦、将琴持平,右手运弓;琴头与眼睛等高,孩子练起来会感到比较吃力;音准不好找:键盘音乐的基准音一目了然,而小提琴的音准则完全靠演奏者灵敏的耳朵和手指的感觉。因此,父母不妨让孩子练练键盘乐器,使其耳朵保持对音乐的敏感。告诉孩子,练琴如同吃饭睡觉,是每天必须做的事。每次练习时间不少于40分钟,中间休息几分钟,以便孩子喝水、上厕所,而在拉琴的时候则专心致志、不可中断。很多时候,孩子练琴出错是因为没用心。这时父母要提醒他们,拉琴时要识别音高、区别音准、计算节拍、感受节奏的强弱……教孩子学会手到、眼到、耳到、心到。教孩子从“慢”起步,踏踏实实,一点点地“拿下”,把每个音符、每个小节拉对拉准,指法、弓法不错位,就像走路,每一步都要留下一个扎实的脚印,为拉好完整的曲子扫除障碍。孩子的耐性和信心,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磨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