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的手节约悖论菲利普斯曲线比较优势原理三元悖论理性选择理论
三元:汇率、利率、资金流通政府很难同时有效的控制三者。政府需要控制银行利率,在贷款者和储蓄者间达到一定的平衡。同时政府也希望加强资金在本国和国外的流通。但问题是如果欧元区试图降低利率来增加投资、减少失业率,但资金会流向利率更高的国家,从而导致汇率下降并进一步导致通胀,这样欧元利率又会被迫回升。如果调控汇率,让资金自由跨国界流动,但此时又会无法控制利率。如果控制利率和汇率,又无法停止资金流入和流出。
政府通常在假设理性行为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决策,而事实是人们有时并不会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定,例如人们会从众,从而做出一些非理性行为。
有的国家会出于对国际竞争的恐惧,会选择征收重税等措施来抵制外国产品的输入。而经济学家David Ricardo 认为国际贸易能使更多人收益。即使某些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方面具有绝对优势,集中精力、提高效率生产某些产品,并使得其他国家也实现专业化,从而使多数国家收益。这就是比较优势原理。问题是需要长时间来实现各国的繁荣,并且金钱易于聚集在富裕的地方。这也是Ricardo理论的不足之处。
新西兰经济学家Bill Phillips 发现就业水平越高,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从而导致物价上涨,通胀增加;相反,就业水平低,人们消费能力下降,因而物价下降,通胀减少。这就是Phillips Curve。政府会创造就业机会从而提高就业率,并同时容忍通胀提高,而工人则会要求提高工资水平,导致失业率回升,而通胀仍保持高位。
自由市场学者如Friedrich Hayek和Miton Friedman提倡节约和存钱,理由是从长期来看,银行会将这些储蓄用于投资,从而促进经济、降低失业率。与之相反的是John Maynard Keynes,从短期来看,为了降低失业率,政府应该先投资增加就业机会,从而使人们乐意交税、实现良性循环。但问题是如何使人们乐意交税?
1776,Adam Smith 提出自由市场经济观点。后期自由市场学者Friedrich Hayek 同样支持自由市场经济的观点。而问题是市场调节需要长时间来达到平衡,因此许多政府会选择通过中央计划来加强干预。
节约悖论(Paradox of thrift)米尔顿·弗里德曼:哪怕在最困难的时期也应该节约、存钱,银行将存款进行投资,建立新工厂,开发新技术,即使会减少人的工作机会,工资会降低,生意人会招揽更多的人,失业率又会降低。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指出:“长期来看,我们都死了”。为了避免失业造成的痛苦,政府花钱来创造工作,如果政府勒紧裤腰带,那生意人也会如此,花得更少,失业率会更糟。
政府无法同时控制汇率、利率和资金进出。
菲利普斯曲线:物价和失业率成反比,不适用于所有情况。
无形的手1776年经济学家 亚当斯密让消费者自己去发展经济,调节经济如果调节过慢,政府就利用有形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