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体概要 加入小组

226个成员 1455个话题 创建时间:2012-07-28

徐英瑾:西方哲学进阶路线图

发表于 2012-09-24 3274 次查看

 

我是一名哲学教师,因此在读哲学史的时候特别留意哲学大师的成材之路。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尽管 我们经常会听到“读哲学就是要精读哲学经典”之类的告诫,但是进入二十世纪以后,不钻研老经典而成为哲学家的例子却俯首可拾。比如,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史素 养据说就不好,而罗素的那本文笔优美的《西方哲学史》则在学术上谬误连连。至于蒯因的六卷本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译本),几乎就没有什么讨论哲学史 个案的文章。再翻开像《心灵》、《综合》这样的国际一流哲学杂志,我们也很难看到什么分析、注读哲学史经典的文章。而更奇怪的是,这似乎不太影响维特根斯 坦、罗素或蒯因等哲学家的盛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在这里有人大概会说:“维特根斯坦、罗素或蒯因都是天才,天才不要读书就可顿悟真 理。我们都是凡人,所以要读书”。我觉得这是狡辩。第一,我并没有说此三公不读书,而是说他们没有花大力气读哲学老经典。若较真起来,维特根斯坦对布洛威 尔的数学直觉主义的阅读难道不算读书?他对于弗雷泽的《金枝》、歌德的《颜色学》、詹姆士的《心理学原理》的批评难道不算读书?至于罗素与蒯因在数学与逻 辑领域内的广泛涉猎,则更不可被排除在“读书”的范围之外了。在我看来,在信息爆炸的当今世界,想不读书而成为哲学家根本就是呓语(无论他是不是天才), 只是读书不等于精读哲学经典罢了;第二,“天才”本身是一个不可滥用的字眼,因为这无助于教育者设计出一套可具操作性的教学程序。比如,我们现在都知道朗 朗是钢琴天才,但他的天分是通过一套严格的音乐教育程序而被逐渐显现出来的——若朗朗的老师当年对朗父说:“因为令郎是天才,所以不必接受钢琴教育就可成 大师”,郎父必骂之。同样的道理,若我今天对哲学系的某生说:“因为阁下是天才,所以退学算了;回家也千万别自学看书,就坐炕上顿悟去吧”。我这可不是在 育人,是在毁人。

授己以鱼,

不如授己以渔

由此看来,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学哲学要不要读书,而是:学哲学到底需要的是怎样的读书程序呢?

在这里我想就这个问题提一些个人的建议(由于我不是中国哲学专业的,我下面的讨论范围将局限在西哲的范围内。中哲的读书程序自然得由中哲的专家来决定,而且很可能与西哲的读法迥异)。对于入哲学门的爱好者与哲学专业本科新生来说,我的建议有以下四条:

(1)一开始先别去精读大部头的哲学原著(而篇幅较小、文笔比较晓畅的书则可尝试一下,如笛卡儿的《方法谈》、叔本华的《充足理由率的四重根》)。

(2) 一开始别精读古希腊时代的古典著作,因为你不懂希腊文,而且古人的思维离近代太远(这就是学西哲与学中哲的根本不同之处:对我们来说,学古希腊文与拉丁文 要比学文言文难得多)。若你想学希腊文,在国内最多学点基础,而且这些基础语言知识根本不够你看柏拉图的,最多帮你看看英—希对照本。换言之,读西哲书, 次序当先近后远,因为近人的思维我们比较容易把握,语言障碍也小(若要读二十世纪英美哲学,懂英语就可以了)。

(3)尽管最好不要在一 开始就花时间精读古代哲学(除非你下决心将来吃古代哲学这碗饭),但是古代哲学的知识却要掌握得很牢靠。比如,问你柏拉图对话中的“美诺悖论”是什么, “通种论”是什么意思,你得答得流利。这是学西方哲学的专业素质,必须具有,否则将来必被同行笑话。但怎么做到这一点呢?很简单,去读二手资料,因为好的 二手资料会将原著中的重点凸显出来,免得你自己摸索浪费时间。这里要注意的是,好的二手材料是良药,坏的二手资料是砒霜,所以一定要慎重选择。我个人倾向 于推荐洋人写的资料,特别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哲学系的网上哲学百科全书(http://plato.stanford.edu/contents.html, 而且是免费的。顺便说一句,一开始就养成看英文资料的习惯,即使对于学好英语来说也是很有帮助的)。如果你肯吃苦的话,就按照哲学家出场的次序将我前面说 的网上哲学百科全书中的各个词条都精读一遍(二十世纪部分先不去碰它),而且边读边译,把译文交给高手一一订正。这样,只要坚持译完两三打词条,你就不复 是当年吴下阿蒙了。

(4)尽管我不主张学生一开始就啃大部头原著,但是若财力允许,我还是希望学生尽量多买一些原著(而且要尽早培养搜 集西文原版图书的意识)。这不是为了装点书架的门面,而是为了在读二手资料时能够随时查考。根据我的经验,比较对路的二手材料往往会在分析一个哲学家的思 想时候给出很多引文,而手头有了原著,你就可以查到原文所在的上下文,加深理解。另外,通过购买西学典籍,也可以适当积累一些关于版本学与目录学方面的知 识,这对深入钻研极为重要。比如,你也许未必需要仔细读过康德的某段评论的原文,但是你必须知道这段评论可以在哪里找到——换言之,你未必有现成的 “鱼”,但一定要会“渔”。

面向“哲学家的问题”

以上四点都是对入门者的要求。我相信我说的这些,我的同行们大都会 赞同。但一提到如何继续“进阶”,我的想法可能就比较“别出心裁”了。我的建议是:除非你想成为哲学史家而不是哲学家,那么只要你已经具有了基本的哲学史 知识了,那就别去研究哲学史上的某个大家了,直接研究问题去吧。但这又该怎么做呢?

(1)去学符号逻辑。逻辑的发展大致分古代逻辑与现 代逻辑两段,后者也被称为数理逻辑,特点是高度形式化。现代英美哲学的论文基本上都得利用现代逻辑的技术工具来撰写,好处是容易把自然语言中的模糊之处精 确地再现出来(符号逻辑的妙处,的确是只有学过的人才可领会的!)。学习符号逻辑可供参考的路径有三条(最好将三者结合起来):一是译读斯坦福网络哲学全 书的相关词条;一是读市面上可以找到的数理逻辑教材,另一是读逻辑大师自己写的著作。在这里特别推荐罗素写的《数理哲学导论》(商务版)与蒯因写的《数理 逻辑》(收录于中国人大版《蒯因著作集》第一卷)。别贪读多,而要结合做例题深刻领会。

(2)把二十世纪分析哲学史学一遍,学习重点是 弗雷格、罗素、卡尔纳普、蒯因、普特南、克里普克这几个哲学家的代表作(过于技术化的书,如《数学原理》可略去)。读的时候搞清楚他们每一个论证的技术含 义,要做到能够准确复述这些论证的各个环节,读法和读数学书类似。另外不要被哲学家的名声所惑。若按名声,维特根斯坦算是分析哲学头号大腕了,但是他的著 作文风古怪,其实很容易被误读,因此我不向初学分析哲学者推荐(初学者认真译读一下网络词典上关于“Wittgenstein”的词条就足够了)。

(3) 通过这样的阅读,养成凡事讲论证的学术习惯。一个命题是什么意思,或在确定它是什么意思的情况下再如何支持或反驳它,都得依靠严格的分析与论证。请注意: 论证的有效性与论证提出者的权威性无关——无论这个论证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还是康德说的,无效的就是无效的,有效的就是有效的。从某种意义上,哲学上的论辩 和法庭上的论辩只有讨论题材方面的差别,而没有讨论程序上的根本差别(在法庭上,我们也必须假设原告与被告在形式上的相互平等)。所以又有人说哲学家是 “以真理为委托人的律师”。

(4)通过这样的阅读,寻找自己的学术兴趣点,为以后的钻研作准备。当代的哲学研究,一般分形而上学、知识 论、心灵哲学、科学哲学、数学哲学、伦理学、美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等分支,在西方都有专门的电子期刊。建议学生多到校园网上去搜寻SSCI以及 A&HCI类论文浏览一下,了解一下国外的最新进展。相信大家浏览后就不难发现,在这些刊物上占据核心的议题往往不是诸如“海德格尔哲学 的某个概念如何译为汉语?”,“荷尔德林与青年黑格尔之间的思想关系到底如何?”,“笛卡儿对于上帝存在的论证在多大程度上还与经院哲学发生着联系?”这 样的历史问题——而是一些带有鲜明时代色彩的问题,如:神经生物学家对于“自由意志”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否足以驳倒哲学家们关于“自由”问题的传统说教?人 工智能的实现是否一定要以人类智能为参照系?如何从哲学角度看待量子力学的话语方式与相对论的话语方式在基础物理学层面上的冲突?男同性恋与女同性恋的尊 严与权利如何在哲学层面上被确证?(大家别笑,我真的在西方主流哲学刊物上看到了这样的标题)。我把这一类问题称为“哲学家的问题”,而把前一类问题称为 “哲学史家”问题。

(5)若是真心想学好哲学并以此为业的学生,还是建议去西方国家深造。我个人比较推荐英语国家,因为近几十年来,传 说中的哲学强国德国在哲学方面有明显的英美化的倾向。法国哲学虽然有民族特色,但是和英语哲学相比,在全球范围内依然处于劣势。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我 们平时不太关注的国家,如澳大利亚、芬兰、荷兰等,在哲学方面其实都很强。英语亦是这些国家的通用学术语言。

“瘸腿”教育与哲学理科化

对 于我在这里所勾画的这张“哲学进阶路线图”,读者切不可做机械的理解,好像必须得完成上一步才可完成下一步一样。实际上,有很多在研究生阶段才开始修读哲 学的同学未必有时间先走完路线图中的前四步,再入后五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想特别提醒那些本科时代修读自然科学的同学注意:你们实际上可以简化入门阶段 的四个步骤,同时并行进入更高阶段的五个步骤(举例说,具体的简化措施可以是这样的:若你以后的专业方向是理论哲学的话,那么哲学史上关于实践哲学的部分 可全部不看)。原因很简单:你们得充分利用你们的自然科学知识优势,并以此来对抗“人文类”哲学专业学生在历史知识方面的优势——而学习分析哲学是充分发 挥这种优势的最佳方案。若以己之短克人之长,就显得太缺乏策略了。具体而言,学习数学、计算机、生物学、认知科学(包含实验心理学与认知心理业)这几门学 科的学生在学习英美分析哲学方面具有比较充分的专业优势,因为英语哲学的热门分支——信息哲学、心灵哲学、生物学哲学、基因伦理学——都需要一定的相关自 然科学知识背景。另外,有理科背景的学生比“人文类”学生更容易掌握符号逻辑的精髓。

对于我在上面所画出的这张哲学路线图,有些读者可 能会批评说:这是在将哲学理科化。但我认为这是在表扬我,而不是在批评我,因为我本来就不觉得哲学应当仅仅是人文类学科。我们都说西方哲学起源于泰勒斯, 但难道西方科学不同样起源于泰勒斯吗?又有人说苏格拉底以后希腊哲学就从关注自然转向了关注人,但难道苏格拉底以后的柏拉图未曾写出过《蒂迈欧篇》吗?他 以后的亚里士多德未曾写出过《物理学》吗?这可都是实打实的具有科学史地位的著作。又有人说,那时候科学与哲学未分家,而在伽理略确定近代科学范式以后, 哲学家就不管科学问题了。但这是事实吗?现在流行的任何一本神经科学的教科书都会提到笛卡儿对于“松果腺”的描述,任何一本微积分教科书都会提到莱布尼茨 对于微积分的贡献,任何一本讨论宇宙起源史的教科书都会提到康德的星云假说——难道笛卡儿、莱布尼茨与康德都不是伽理略以后的哲学家吗?再来看二战以后。 在二战后科技界发生的重大事件中,首先要提及的就是信息革命的发生与认知科学的崛起——而与科技界的这些变化相对应,在西方哲学界则出现了两个新的哲学分 支:信息哲学与心灵哲学。试问:这样的哲学分支,到底更接近“人文”还是接近“科学”呢?在这个问题上,非此即彼的答案显然已无法道出真理。根据我自己的 看法,文、理本身的区分只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产生的过渡性产物,这种区分本身则一定会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的阶段被扬弃掉。而最近几十年来认知 科学在西方国家的迅猛进展,实际上已经让人们看到了实现这种“扬弃”的曙光。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现在的西哲教育模式,恰恰太过于重视人文传统的培养,却疏 于科学精神的滋润。在下以为,这种“瘸腿”状况对于我国哲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必须加以渐进之改良。 
 
发表回复
功能维护升级中,维护完成完后将再次开放,非常抱歉给您学习造成的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