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体概要 加入小组

226个成员 1455个话题 创建时间:2012-07-28

关键词 置顶

发表于 2012-08-05 5366 次查看

【移情】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之一,最早由佛洛依德提出。 移情是指患者的欲望转移到分析师身上而得以实现的过程。这关系到病人所关注的典范。也就是说心理分析所认为的移情,实际上是讲患者在童年时对一个客体的情感,这个客体尤指父母,在治疗过程中转移到另一个客体或另一个人身上,通常这个人是病人的心理分析师。“负向移情”表现为病人憎恨、谩骂医生;“正向移情”则是病人投掷到分析师身上的情感是积极的、温情的、仰慕的。正向移情有利于治疗。 在心理分析的治疗过程中,还会产生反移情。反移情指的是分析师对患者无意识的移情而产生一些无意识的反应。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将人的【心理结构】的分为三个部分,即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意识是人直接感知的心理。潜意识是个人的原始冲动和本能欲望,但受社会伦理和法律的约束被压抑,无法意识到。前意识则是可召回的潜意识,经有意注意和努力可转为意识。潜意识虽在意识之下,但其不停的在暗中活动,从深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人的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1923 年,弗洛伊德发表《自我与本我》一书,进一步完善了他的潜意识理论,关于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的心理结构也被表述为本我、自我、超我组成的人格结构。


【无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和原初状态是约翰·夏仙义提出的概念,之后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使用]。 是一种对特定道德问题(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考政策或奴隶制)判断的方法,过程是做以下思想实验:从对本人在社会秩序中特长、爱好与位置无知的原初状态出发,思考问题。无知之幕遮住了一个人社会合作对其利弊的知晓,然后决定社会中对权利、位置和资源分配原则。正如罗尔斯写道“...这一点保证了任何人都不会在选择原则时由于天然机会的结果或社会环境中的偶然事件而有利或不利。”这个概念是为了在分配社会合作的原则正义与否时抹除一己之私而创造的。


【程序正义】(英语:Procedural justice;也称程序公正)是指解决争端和资源分配过程中的公平理念。程序正义所讨论的常见问题是有关司法和法律程序管理的问题。这种程序正义有关正当法律程序(美国)、基本公正原则(加拿大)、程序公平(澳大利亚)和自然正义(其他普通法司法地区)。程序正义的理念也可用在法律之外,比如解决冲突、利益或责任分配等。程序正义关注的是在作出决定的这个过程中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它可能会被人拿来与分配正义(在权利或资源分配时做到公正)和报应正义(在惩罚错误时做到公正)作对比。在作出决定之前听取各方的言辞,这个进程才可能被认为是程序公正的。一些程序正义的理论认为,公平的程序,能得到公平的结果,即使分配正义或修复正义(在恢复伤害时做到公正)的要求未必得到满足。


【超个体】(英语:superorganism,又称超有机体)是一个由许多有机体组成的有机体系。这通常意味着是一个真社会性动物的社会单位,在那里社会分工被高度专业化,且个体无法独自长时间地生存。蚂蚁是在这样的超个体中最有名的例子,而裸鼹鼠则是真社会性哺乳动物的著名例子。超个体的技术定义是“一组媒介,它们能够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以产生由集体支配的现象,”这些现象包括“蜂群想要的”任何活动,例如蚂蚁采集食物或者蜜蜂选择一个新的巢穴地址。詹姆斯·洛夫洛克的盖亚假说以及詹姆斯·哈顿、弗拉基米尔·维尔纳茨基和Guy Murchie的工作表明,可以将生物圈当作为一个超个体。然而,严格的生态研究显示,在生物社区内很少或根本没有自我控制,并且这些社区通常很容易失去平衡或者完全改变成不同的事物。而系统科学和复杂系统的动态性则反驳和平衡了这个观点。超个体在控制论特别是生物控制论中是重要的。它们表现出一种“分布式智能”形式的系统。其中,具有有限的智能和信息的个体媒介能够集中资源,以完成超出个体能力的目标。在生物中这种行为的存在对于军队和管理应用已经有许多影响,并且正在被积极研究。


单一个体所做出的决策往往会比起多数决的决策来的不精准,【集体智慧】是一种共享的或者群体的智能,以及集结众人的意见进而转化为决策的一种过程。它是从许多个体的合作与竞争中涌现出来的。集体智慧在细菌、动物、人类以及计算机网络中形成,并以多种形式的协商一致的决策模式出现。对于集体智慧的研究,实际上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属于社会学、商业、计算机科学、大众传媒和大众行为的分支学科——研究从夸克层次到细菌、植物、动物以及人类社会层次的群体行为的一个领域。这个概念也经常出现在科幻小说中,它被当作为联结物种和生化人的心灵感应。


【方法论的个人主义】(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又称个人主义方法论,是一种哲学的研究方法,将社会的发展看作是许多个人的聚集(整体上是个人主义的一种形式),以此解读和研究许多学科。在最极端的形式上,方法论的个人主义认为“整体”只不过是“许多个体加起来的总合”(原子论)。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也被称为“化约主义”(reductionism)的一种形式,因为它的解释方式是将一个大的实体化约为许许多多的小实体。值得注意的是,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并不一定代表政治上的个人主义,尽管许多使用方法论的个人主义的学者,如弗里德里克·哈耶克和卡尔·波普尔也都是政治个人主义的支持者。


在科学哲学中,【工具主义】认为科学理论是对于明白和了解世界很有用的工具。工具主义认为去评价一个概念或者理论,应该着眼于其解释和预测现象的能力,而非其形容客观现实的准确度。
工具主义会避开反现实主义跟哲学现实主义或科学现实主义之间的辩论。它可能更适合被定性为非现实主义。工具主义将评价科学理论的基础从“到底该理论提出的现象是否真实存在?”移开,而改为分析该理论提出的结果和评价是否能够跟观察得到的现象互相符合。


【关注点分离】(Separation of concerns,SOC)是对只与“特定概念、目标”(关注点)相关联的软件组成部分进行“标识、封装和操纵”的能力,即标识、封装和操纵关注点的能力。是处理复杂性的一个原则。由于关注点混杂在一起会导致复杂性大大增加,所以能够把不同的关注点分离开来,分别处理就是处理复杂性的一个原则,一种方法。关注点分离是面向侧面的程序设计的核心概念。分离关注点使得解决特定领域问题的代码从业务逻辑中独立出来,业务逻辑的代码中不再含有针对特定领域问题代码的调用(将针对特定领域问题代码抽象化成较少的程式码,例如将代码封装function或是class),业务逻辑同特定领域问题的关系通过侧面来封装、维护,这样原本分散在在整个应用程序中的变动就可以很好的管理起来。


【一元论】(Monism)是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学说,乃本体论的分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唯心主义的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中性一元论认为,物质或精神皆为唯一实在者的我们观测到或认为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中,只有唯物辩证法的一元论才科学地论证和全面地贯彻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观点。此外,基督教中的一神论亦是一元论的例子。


【还原论】或还原主义(英语:Reductionism,又译化约论),是一种哲学思想,认为复杂的系统、事务、现象可以通过将其化解为各部分之组合的方法,加以理解和描述。还原论的思想在自然科学中有很大影响,例如认为化学是以物理学为基础,生物学是以化学为基础,等等。在社会科学中,围绕还原论的观点有很大争议,例如心理学是否能够归结于生物学,社会学是否能归结于心理学,政治学能否归结于社会学,等等。


【Ayyavazhi】是一个宗教系统, 19世纪中叶流行于印度,信奉者都是印度下层的人民,也有印度教教徒。Ayyavazhi是一句泰米尔语,意思是父之路。Ayyavazhi是Awa Vaikundar说教传道的重心,其思想和哲学的基础是神圣的文本Akilattirattu Ammanai和Arul Nool。Ayyavazhi追随者遍布印度,它们主要出现在南印度,特别是集中在泰米尔纳德邦和喀拉拉邦,人数估计为70万到八十万人,确切人数不详,因为普查时,Ayyavazhis多申报为印度教徒。Ayyavazhi的象征,是莲花携带火焰状的白色Namam。在某些印度典籍记载Sahasrara chakra拥有1000个花瓣。但在Ayyavazhi象征中 ,Saharara有1008个花瓣。在Ayyavazhi,没有特别显示 1000的重要性,但数字通常提到1008。Sahasrara是象征著一个莲花没有枝干。


【定向进化】,也成为直生论,是有关生物进化的学说,其基本观点是生物进化按照一定步骤依生物自身能力而向一定方向进行,与外部环境无关。这种观点否认了自然选择的可能。


【大撕裂】是一种宇宙论假说,在2003年首度被发布,关于宇宙的终极命运,假说中认为宇宙中的物质,从恒星和星系到原子和次原子粒子,在有限时间的未来会因为宇宙的膨涨进一步的被撕裂。理论上,宇宙的尺度因素在未来有限的时间会变得无限大。这个假说对宇宙中暗物质的类型有着极度关键的依赖性。关键的数值是状态方程 w,暗能量压力和能量密度之间的比例。 当w < −1,宇宙最终将因拉扯而分裂,这种能量称为幻能量( phantom energy),精质的一种极端形式。在以幻能量为主导的宇宙中,宇宙中的"丝状结构"会以前所未有的比率增加。然而,这也暗示可观测宇宙的大小是持续的退缩中;无论是多么的接近边缘,可观测宇宙的距离都是以光速远离的那些地点。当可观测宇宙小于任何一种的基本粒子时,无论是重力或电磁力(无论是弱或强),即使在结构上能达到的最远处也没有交互作用存在,并且它们将被剥离开。首先,星系将彼此远离。值得争议的是已经移动至可观测宇宙之外的星系(估计在465亿光年之遥),目前发生了什么事。大约在结束之前的6000万年,重力将减弱至无法将银河和其他个别的星系联系在一起。在结束之前的三个月,太阳系将不再受到重力的束缚。在最后的三分钟,恒星和行星都将被扯散掉,而在最后的瞬间,原子也会被摧毁。这个假说的创造者,达特茅斯学院的领导者罗伯特·考德威尔,计算认为宇宙的末日约在从现在起之后的500亿年。



【不二论】(梵文:Advaita Vedānta,天城文:अद्वैत वेदान्त,IPA:/əd̪vait̪ə veːd̪ɑːnt̪ə/)是印度哲学中吠檀多派的主要支派之一,属唯心主义思想。 Advaita,字面解非二元,是一种一元思想体系。Advaita主要指自我(Atman)和完整(Brahman,即梵)。第一个有系统整理不二论的哲学家是阿迪商卡尔。巴克提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玛亚是与神不同的另一个实体,并且是神的一位仆人;与此不同,不二论教导玛亚(Maya)并非一个真正存在的实体,而是唯一的实体“梵”的一种幻力。
果(kārya)与因(kāraṇa)在伟达哲学中是重要的讨论课题。 因分成两种:
Nimitta kāraṇatva — 效果因,例如陶匠是“效果因”,因为陶器由他制成。
Upādāna kāraṇatva — 物质因,例如泥土是“物质因”,因为陶器由泥土造成。
不二论认为,梵是事物的效果因,也是物质因。同时,不二论又认为“果无异于因,但因有别于果”(Kārya-kāraṇa ananyatva)。


【自然主义】通常是指继承唯物主义和实用主义衣钵、不探究自然界中超自然因素的哲学立场,其理论基础认为所有现象皆可用自然理由的概念解释。自然主义不一定认为超自然现象和假设不存在或就是荒谬,但是所有的现象和假设必须可以用相同的方法来研究,因此任何超自然事物或是不存在,或是不可知,或是与自然现象和假设没有本质区别。任何限制于自然、物理、唯物方法和解释范围内的探索和调查手段,或者积累知识的过程,都可归入自然主义。许多科学哲学家 用“方法自然主义”(又译“方法论自然主义”,“自然方法论”)和“科学自然主义”来指科学方法中被长久广为遵循的常规,即使用方法论假设可观察的自然现象只能由自然原因来解释,而不假设超自然能力是否存在,因此也不接受超自然的解释。与“存在论自然主义”或“形而上学自然主义”相对,这些思想认为:自然界(包括整个宇宙)就是存在的全部,因此超自然事物是不存在的。这以哲学方法差异是由支持科学和进化论的哲学家提出,他们在“创造论对进化论的争议”中反对创造论或智能设计论,把“方法论自然主义”称为“科学唯物主义”或者“方法论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自然主义”结合,进一步支持他们提出的“现代科学是无神论”的理念。与其相对的自然哲学手段则接受对自然现象的超自然解释,从而被称为“有神论科学”或伪科学。



【认主学】(阿拉伯语:توحيد;罗马化:tawḥīd)是伊斯兰教的一神论,有时中文依文章上下文的脉络又称为独一性。认主学主张真主(造物主,即基督教所称的上帝)是唯一(wāḥid)且无与伦比(ahad)的。《古兰经》主张世界上只有唯一且绝对的真理;又主张无与伦比且肉眼不可见的存在,祂是超绝万物的。真主的不可见意味着真主主权的不可见,这种观念使信徒相信宇宙是正义、道德且有秩序的,而非只是徒然存在而没有道德秩序。同理,《古兰经》拒绝宇宙中有两位主宰的观念,认为善恶都是独一真主所造的,恶势力没有能力创造任何物。另外《古兰经》也拒绝基督教主流的三位一体概念。伊斯兰教的神是普世的,而非只是区域性或部落的专属神灵;相反地,伊斯兰教的神是绝对的,统领所有正面的价值,不容许恶势力。认主是穆斯林信仰宣示里最重要的。清真言的首要信条即是宣扬真主的独一性。把真主的创造物视为神是《古兰经》所提及唯一不可饶恕的罪行。穆斯林相信整个伊斯兰教就是建立在对真主独一性的认识上的。伊斯兰教的一神论教义是毫不妥协的,以区隔其他各大宗教。伊斯兰教的发展历史可被理解为逐渐开展的过程,一代又一代的信徒体悟宣扬真主独一性的要义和深意。伊斯兰学者发展出理解独一性的不同法门。例如神学、法理学、哲学以及苏菲思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有科学。这些法门多少都是要试图解释真主的独一性。


【大反弹】是说明宇宙起源的科学理论之一,是由德国物理学家伯卓瓦提出的。理论认为,宇宙形其实是不停重复大霹雳和大挤压的过程,也就是说,宇宙是一直不停的收缩和膨胀。因此我们所说的宇宙的起源(也就是大霹雳)可能只是上一次宇宙大挤压造成后果。


在物理宇宙学中,【暗能量】是一种充溢空间的、增加宇宙膨胀速度的难以察觉的能量形式。暗能量假说是当今对宇宙加速膨胀的观测结果的解释中最为流行的一种。在宇宙标准模型中,暗能量占据宇宙73%的质能。暗能量现有两种模型:宇宙学常数(即一种均匀充满空间的常能量密度)和标量场(即一个能量密度随时空变化的动力学场,如第五元素和模空间)。对宇宙有恒定影响的标量场常被包含在宇宙常数中。宇宙常数在物理上等价于真空能量。在空间上变化的标量场很难从宇宙常数中分离出来,因为变化太缓慢了。对宇宙膨胀的高精度测量可以使我们对膨胀速度随时间变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在广义相对论中,膨胀速度的变化受宇宙状态方程式的影响。确定暗物质的状态方程式是当今观测宇宙学的最主要问题之一。加入宇宙学常数后,宇宙学标准罗伯逊-沃尔克度规可以导出Λ-冷暗物质模型,后者因与观测结果的精确吻合而被称为宇宙“标准模型”。暗物质被认为是当今形式化宇宙循环模型的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暗能量这个名词是由迈克·透纳引进的。


在宇宙学中,【暗物质】(dark matter)又称为暗质,是指无法通过电磁波的观测进行研究,也就是不与电磁力产生作用的物质。人们目前只能通过引力产生的效应得知,而且已经发现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质的存在。现代天文学通过引力透镜、宇宙中大尺度结构的形成、微波背景辐射等研究表明:我们目前所认知的部分,即重子(加上电子),大致占宇宙的4%,而暗物质则占了宇宙的23%,还有73%是一种导致宇宙加速膨胀的暗能量。暗物质的存在可以解决大爆炸理论中的不自洽性,对结构形成也非常地关键。暗物质很有可能是一种(或几种)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以外的新粒子所构成。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研究是现代宇宙学和粒子物理的重要课题。


【大挤压】(亦称大崩坠)(英语:Big Crunch),是一个解释宇宙如何灭亡的过程,是由宇宙膨胀论延伸而来的,宇宙膨胀论认为,宇宙是从一团炽热的火球膨胀而成的。而且到目前为止都还在膨胀,但是宇宙的物质如果够多的话,产生够大的重力,会让宇宙停止膨胀,并且收缩,这会让宇宙回复到刚诞生时炽热的状态,如果没有,宇宙就永无止境的膨胀。根据研究显示,把宇宙所有可见的物质加进去只能达到让宇宙塌缩的1%~2%,但是宇宙中可能有一种不发光的物质叫暗物质,因此不能用望远镜观测到,如果把这种估计的暗物质加进去,大概占让宇宙塌缩质量的10%~20%,但宇宙学家又预测宇宙中有另一种更神秘的物质(又被称为暗能量),比暗物质更不容易观测到,如果这样的话宇宙中的暗物质就超出让宇宙塌缩质量下限了。


【热寂理论】(Heat death)是猜想宇宙终极命运的一种假说。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作为一个“孤立”的系统,宇宙的熵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加,由有序向无序,当宇宙的熵达到最大值时,宇宙中的其他有效能量已经全数转化为热能,所有物质温度达到热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热寂。这样的宇宙中再也没有任何可以维持运动或是生命的能量存在。热寂理论最早由威廉·汤姆森(William Thomson)于1850年根据自然界中机械能损失的热力学原理推导出的。


【宇宙引力波背景辐射】是宇宙引力波的背景辐射。在宇宙中的电子与质子为结合在一起时,宇宙中的粒子呈现等离子态,所以还没有光子的形成,因此无法用各种观测射线的望远镜来观察,而透过观测引力波,可以了解古老的宇宙引力波的分布。


【欧几里得空间】约在公元前300年,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建立了角和空间中距离之间联系的法则,现称为欧几里得几何。欧几里得首先开发了处理平面上二维物体的“平面几何”,他接着分析三维物体的“立体几何”,所有欧几里得的公理已被编排到叫做二维或三维欧几里得空间的抽象数学空间中。这些数学空间可以被扩展来应用于任何有限维度,而这种空间叫做维欧几里得空间(甚至简称维空间)或有限维实内积空间。这些数学空间还可被扩展到任意维的情形,称为实内积空间(不一定完备),希尔伯特空间在高等代数教科书中也被称为欧几里得空间。为了开发更高维的欧几里得空间,空间的性质必须非常仔细的表达并被扩展到任意维度。尽管结果的数学非常抽象,它却捕获了我们熟悉的欧几里得空间的根本本质,根本性质是它的平面性。还另存在其他种类的空间,例如球面则非欧几里得空间,相对论所描述的四维时空在重力出现的时候也不是欧几里得空间。


【既视感】(法语:Déjà vu),也译为“幻觉记忆”,是人类在现实环境中(相对于梦境),突然感到自己“曾于某处亲历某过画面或者经历一些事情”的感觉。依据人们多数忆述,好像于梦境中见过某景象,但已忘了,后来在现实中遇上该景象时,便浮现出“似曾相识”的感觉。以下列出可能引致既视感出现的可能或原因,真正成因至今仍未被证实。当我们遇到一个与过去经历相类似的情境,脑内处理过去那段经历的神经元可能同时产生冲动,造成既视感。这可能与海马回有关。因脑部处理错误,将眼前讯息错误地当作成或判断为“记忆当中的画面”。从医学角度中,成因为由于左右脑的信息处理突然不协调所致。在长达数秒的视觉过程中,误认几个毫秒前曾见过的东西为过去曾见物的一种错觉。


【斯特鲁普效应】(Stroop effect)是指在心理学中干扰对反应时间影响的实验。例如当测试者被要求说出某个颜色和其字面意义不符的词语时,被测者往往会反应速度下降,出错率上升。史楚普效应(Stroop Effect) 1935年实验心理学家史楚普(John Ridley Stroop)所提出的著名的发现之一,指出环境刺激物理的各项特征,如果相融,则会使辨识加速,反应时间缩短;但若互不相融,则会造成干扰,使反应时间拉长。


【格拉斯曼定律】是一个关于光学理论的经验法测,他说明了人类对色彩的感知(大约)是线性的。这个定律是由格拉斯曼所发现的。


【镜子测试】是一个自我认知能力的测试,它基于动物是否有能力辨别自己在镜子中的影像而完成。该测试是由盖洛普小戈登在1970年,部分基于查尔斯达尔文的观察结果所提出的。在参观动物园时,达尔文向一只猩猩举起一面镜子,并记录了该动物的反应,包括作出一系列面部表情等等。达尔文注意到这些表达的意义是模糊的:它们既可以表示该灵长类动物是在冲着它以为是另一只动物的的个体作出表情,也可能是和一个新玩具在进行某种游戏。戈登盖洛普基于这些观察制定了一个测试,试图通过判断动物是否能够辨别出它在镜中的像是它自己而判断其自我认知能力。在实验中,实验者在动物身上标上两个无味的颜料斑点。测试斑点被置于动物身体上在镜中可见的部分,而对照斑点则放在动物身体上可触及但不可见的地方。科学家们观察到动物的许多反应可以显示它意识到测试斑点是在自己身上,而同时忽视对照斑点。这些反应包括转身和调整身体姿势以便更好地观察镜中的标记,或在看镜子的时候用肢体试图触碰自己身上的标记。开始时,甚至是那些可以通过镜子测试的动物也有着如同达尔文所描述的猩猩一样的反应。事实上,幼儿以及恢复视力的先天盲人最初也会对他们在镜中的像作出仿佛是对待另一个人的反应


【错视】又称视觉假象,是指通过几何排列、视觉成像规律等手段,制作有视觉欺骗成分的图像进行眼球欺骗,引起的视觉上的错觉,达到艺术或者类似魔术般的效果。错视一般被分为:图像本身的构造导致的几何学错视;由感觉器官引起的生理错视;以及心理原因导致的认知错视。特别是关于几何学的错视,以其种类多而广为人知。


【艾宾浩斯错觉】(Ebbinghaus illusion)是一种对实际大小知觉上的错视。在最著名的错觉图中,两个完全相同大小的圆放置在一张图上,其中一个围绕较大的圆,另一个围绕较小的圆;围绕大圆的圆看起来会比围绕小圆的圆还要小。这一发现便以发现者的名字来命名,发现者为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1850-1909)。艾宾浩斯错觉在最近的争论中(对于以分割路径存在于大脑中的知觉和行为)扮演了关键性角色(详见视觉皮层)。其主张艾宾浩斯错觉会扭曲对于大小的知觉,但当需要反应出抓取之类的行为时,便不存在大小上的扭曲(Goodale & Milner, 1992)。然而在最近的研究中(Franz 等人, 2005)提出原来的实验存有瑕疵,其原始刺激限制了在抓取行为中发生错误的可能性,因而产生相当准确的抓取反应。并且指出独立的较大和较小刺激——导致没有错觉,因为没有其它的圆可起到参考作用。法兰兹等人总结如下,行为和知觉系统两者同样受到艾宾浩斯错觉所愚弄。



【视觉暂留 】(Persistence of vision) 是光对视网膜所产生的视觉,在光停止作用后,仍保留一段时间的现象,其具体应用是电影的拍摄和放映。原因是由视神经的反应速度造成的,其时值是二十四分之一秒。是动画、电影等视觉媒体形成和传播的根据。比如:直视太阳数秒后,人眼将残留一个强光源的影像。我们日常使用的日光灯每秒大约熄灭100余次,但我们基本感觉不到日光灯的闪动。这都是因为视觉暂留的作用。所以,要达成最基本的视觉暂留效果至少需要10fps。视觉实际上是靠眼睛的晶状体成像,感光细胞感光,并且将光信号转换为神经电流,传回大脑引起人体视觉。视觉暂留现象首先被中国人发现,走马灯便是据历史记载中最早的视觉暂留运用。宋时已有走马灯 ,当时称“马骑灯”。随后法国人保罗·罗盖在1828年发明了留影盘,它是一个被绳子在两面穿过的圆盘。盘的一个面画了一只鸟,另一面画了一个空笼子。当圆盘旋转时,鸟在笼子里出现了。这证明了当眼睛看到一系列图像时,它一次保留一个图像。物体在快速运动时,当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后,人眼仍能继续保留其影像,约0.1-0.4秒左右的图像,这种现象被称为视觉暂留现象。人眼观看物体时,成像于视网膜上,并由视神经输入人脑,感觉到物体的像,但当物体移去时,视神经对物体的印象不会立即消失,而要延续0.1-0.4秒秒的时间,人眼的这种性质被称为“眼睛的视觉暂留”。
这个现象是由比利时物理学家尤瑟夫·普拉托(Joseph Plateau)1835年在观察太阳的实验中发现的,他根据这个现象发明了证明这种人体生理特征的phenakistiscope,而他自己也因为这次观察而导致双目失明,因为太阳的影子永远的印在了他的眼睛里。1917年,德国实验心理学家对“视觉滞留现象”这种生理现象进行了深度的心理学解释,阐述了“似动现象”,为人类的运动视觉感知,提供了心理学解释。 这即是【格式塔学派】心理学。


【旋转女舞者】一位妇女的PET扫描也有和旋转女舞者类似的效果。旋转女舞者(The Spinning Dancer)是网络上流行的动画。旋转女舞者左腿碰触地面,右腿抬高,以顺时针不断地旋转;或右腿碰触地面,左腿抬高,以逆时针不断地旋转;也有人会看到旋转方向突然改变。据称这是人眼视错觉的效果所呈现的。该动画的设计者是茅原伸幸。这是一个多稳态知觉光学错觉现象,由于女舞者是投影在平面上的2D形象,所以在表现旋转这种3D运动时,就缺少了一个表示深浅的维度。所以我们从这种2D画面上无法判断女舞者的旋转方向。


【韦伯定理】(Weber-Fechner law)分为韦伯及费希勒两种定理,韦伯定理又称“感觉阈限定律”(absolute threshold),用于差异阈限定义。1860年由德国心理学家的费希勒提出费希勒定律,定义于绝对阈限上。阈限:是物理刺激能量可以被个人觉察的临界点。绝对阈限:是个体对单一刺激引起感觉经验时,所需最低的刺激强度。差异阈限:辨别两个刺激之间的差异时,这两种刺激强度最低的差异量。人类五官重要的感觉绝对阈限。


【人择原理】(Anthropic principle)的基础在宇宙学中是基于真实宇宙之有效理论,均由人类跟有机化合物从开始到现在的宇宙呈现出一致性。举例来说,人择原理指出如果万物与自然定律存在,那时万物与自然定将会被人类发现。如果万物与自然定律不是那个型态出现的话,人类就不会知道这些定律是怎样出现的。如果只有在像我们的很少的一些宇宙中,智慧及生命才得以发展并能质疑:"为何宇宙是我们看到的这种样子?" 回答很简单:"如果它不是这个样子,我们就不会在这里。"在宇宙学中,科学家努力地接受这个理论,但仍然是保持少少的质疑及混淆。


在行星科学和天体生物学中,【地球殊异假说】(英语:Rare Earth hypothesis)认为地球上多细胞生物的形成需要不同寻常的天体物理及地质事件和环境的结合。“地球殊异”(Rare Earth)这一词来自于一本由彼得·瓦尔德(Peter Ward )和唐纳德·E·布朗尼(Donald E. Brownlee)所著的《地球殊异:为何复杂生命在宇宙中并不普遍?》(Rare Earth: Why Complex Life Is Uncommon in the Universe,台湾译名:“地球是孤独的:从天文物理学、太空生物学、行星科学探索生命诞生之谜”)一书。地球殊异假说是与卡尔·萨根及法兰克·德雷克提出的平庸原理恰恰相反的概念。平庸原理认为地球只是位于普通的棒旋星系非异常区域内的一个普通的行星系统中的一颗普通的岩石行星,因此整个宇宙中充斥着复杂生命。瓦尔德等人却指出像地球、太阳系和我们位于银河系的区域这样拥有适宜复杂生命生存的行星、行星系统和星系区域是非常稀少的。


【定言令式】,是德意志哲学家康德在1785年出版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Grundlegung zur Metaphysik der Sitten)一书中所提出的哲学概念。康德认为,道德完全先天地存在于人的理性之中。只有因基于道德的义务感而做出的行为,方存在道德价值。因心地善良而做出的义举,或是因义务而做出的德行(譬如军人因救灾而牺牲),都不能算作真正有德的行为。道德应当,而且只应当从规律概念中引申演绎而来。尽管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遵循某种规律,但只有理性生物(人)才具有按照规律的理念而行动的能力(自由意志)。就客观原则对意志的约束规范而言,其命令尽管是强制的,但同时也是理性的。这种理性命令的程式,就叫作“令式”。令式有两种。如果某种行为无关于任何目的,而出自纯粹客观的必然性,那么这种令式才是定言令式。如果行为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则被康德称为“假言令式”。康德认为,定言令式总是先天而综合的。



无占有(non-possession),故名思意,是指视没有任何人或者物拥有任何东西的哲学。
印度及细亚各宗教,如印度教及锡克教,有不贪婪(Aparigraha)的哲理,与无占有十分接近。分别是无占有则是甘地发明及实践的真理坚固(Satyagraha)哲学系统的一部份。甘地在生时带领人民采取非暴力反抗,对象是印度当代及根深蒂固的所有社会问题。当时,印度由英国统治;此只为社会问题的一部份。因此,反抗策略需考虑到印度社会传统思想、民风、礼节及英国社会的法律思想。最后实行的策略,由甘地本人命名为“真理坚固”。自此可结论,无占有深受西方法律思想及哲学的影响。又,解释无占有则可明确解释“拥有”及“占有”为何物 。

【无占有】不排除世上存有占有观念。甘地本人在实践无占有同时亦生活在极端贫穷之中,但此不代表实践无占有则会贫穷。要实践无占有,必须吸取仅所需要的资源(不过多亦不过少),否则没有可能实践。人类(及其他动物、个体)之所以有吸取过多或过少的行为,归咎于社会条件反射作用。甘地在执行真理坚固时,贫穷生活为此策略的一部份,但不是无占有的一部份。当一个人或个体未察觉到所有对自己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事件时,对此个体来说,无占有只是原则;但当一个人或个体察觉到所有直接或间接影响自己的事件;
彻底分析接收到的资料(分析个别事件之间的关系及于事中看见意义);
分析后把结论变成行动的动机,而后随动机行动;
此个体自然会继续体会到、接受及确认所有直接或间接影响自己的事件。
笼统地说,在以上描述的条件下得出结论后, 作结论的个体必然会作出某些行动;其一就是吸取及使用仅所需要的资源。当一个个体能不断从更多的角度观看个别事件之间的关系,及于事中推得事情的意义时,此举必然使某些具体的情况产生;其一就是此个体必体会到没有任何人或物拥有任何东西。



【二律背反】是康德的哲学概念。意指对同一个对象或问题所形成的两种理论或学说虽然各自成立但却相互矛盾的现象,又译作二律背驰,相互冲突或自相矛盾。二律背反是康德在其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在书中,康德列出四种二律背反,均由正题和反题组成。
在第一種二律背反裡,正題是:「世界在時間上有一個起點,就空間而言,也是有限的。」
 反題是:「世界在時間上没有起點,在空間上没有界限;就時間和空間兩方面而言,它都是無限的。」第二種二律背反證明每一個複合實體既是由單純部分組成,又非由單純部分組成。
 第三種二律背反的正題主張因果關係有兩類,一類依照自然律因果關係,另一類依照自由律的因果關係;反題主張只有依照自然律的因果關係。第四種二律背反證明,既有又没有一個絕對必然的存在者。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的发现在康德哲学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使康德深入到了对理性的批判,不仅发现了以往形而上学陷入困境的根源,而且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康德将二律背反看作是源于人类理性追求无条件的东西的自然倾向,因而是不可避免的,他的解决办法是把无条件者不看作认识的对象而视之为道德信仰的目标。虽然他对二律背反的理解主要是消极的,但他亦揭示了理性的内在矛盾的必然性,从而对黑格尔的辩证法产生了深刻影响。



【乌班图】一词(Ubuntu),来自南部非洲班图语,意思是“施人人道”、“乐于分享”、“仁”。 吾帮托精神也意味“我和他人紧紧相连,密不可分,我们都在同一种生活之中”。乌班图源自于非洲式的世界观。它很难用西方语表达,它表述人之所以为人的精髓。当非洲人高度赞扬一个人时,就会说:“嘿,她/他有吾帮托。”意思是说这个人慷慨、好客、友好、体贴和热情,他把自己的所有与其他人分享。非洲传统文化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为人,必须借由与他人互动才得以表现出来。”不是西方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而是“我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有归宿,我参与、我分享。” 所以,一个有“吾帮托”精神的人,开朗且乐于助人、肯定他人的能干优秀而不会感到威胁,因为他知道自己属于更大的整体。



【无名怨愤】(Ressentiment)是尼采著作中的一个关键概念。来自一个法语词汇,指经济上处于低水平的阶层对经济上处于高水平的阶层普遍抱有的一种积怨。或因自卑、压抑而引起的一种愤慨。









3回复
发表回复
功能维护升级中,维护完成完后将再次开放,非常抱歉给您学习造成的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