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微淡远 加入小组

692个成员 1330个话题 创建时间:2013-07-14

怀念我的父亲吴兆基 -吴光同

发表于 2013-07-14 4278 次查看

编者:不才水平低劣,此番追先生之文以思长者。

-----------------------------------------------------------------------------------------

怀念我的父亲吴兆基  (文)吴光同

        时间不知不觉又到了八月份,转眼我父亲吴兆基已驾鹤西去整整一十二载。在充满对父亲的无限崇敬与思念之时,缅怀父亲平凡而又丰富的一生,缅怀他老人家兢兢业业,克己奉公的人生精神。

       先父吴兆基字湘泉,一九零八年十一月诞生于湖南省汉寿县。一九一二年随父母迁居江苏省太湖东滨之苏州市。一九三一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本科),先后在苏州、上海、常熟、无锡、南京等地中学任教并曾于一九四一年春在苏州创办私立“肇基中学”。由于不愿在伪政府内任职当汉奸,于一九四三年四月,被苏州伪教育局以“拒绝立案,不遵守教局某些规定”为借口强行劫收,更名为“吴县县立第二中学”。解放后在苏州第一中学任教,曾担任中学数理教研组长,数学教研组长,苏州市数学中心教研组副组长,在教育界颇有影响。一九五五年后调江苏师范学院(现今苏州大学)数学系任数学教授。

      我的父亲一生从事教育工作,以他严谨的治学风格和平易近人的为人之道,赢得了一大批学生的尊敬和爱戴。父亲的行为也深深影响了子女,在他的八个儿女和媳妇、女婿中,有四个都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加上母亲也是学校的老师,所以成为值得称道的“教师之家”。

      父亲一生博学多才,兴趣广泛,由于我爷爷善鼓琴,奶奶爱吹箫。自幼年起,就深受家庭音乐的熏陶,七岁起就能拉二胡,吹笛、箫、弹风琴。由于自童年起就经常听我爷爷操琴,所以深深地爱上了这一民族古典音乐,故从十三岁起就随我爷爷习琴。翌年,随我爷爷参加在上海由周梦坡先生主持召开之晨风庐琴集,拜识当时众多古琴高手,而特别倾慕吴浸阳先生之琴艺,因而拜师于其门下。爷爷吴兰荪深谙琴艺,源於岭南派,由於长期居於姑苏,其风格亦渐接近熟派。先父之老师吴浸阳先生,原籍四川,弱冠後往来於苏、沪、杭间,因而其风格融滙了川、熟二派之长。在两位老师的悉心教导和影响下及对琴艺长时间的揣摩和钻研下,逐渐形成了自己之独特风格。可以说我父亲既很好的继承了我们吴家的这门古琴艺术,又很好的发扬光大了这门艺术(八五年出版的《苏州市志》第四十六卷有较详细的介绍),虽然遭受了抗日战争、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许多重创,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这门艺术的潜心钻研与追求,将古琴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提高到新的高度。与苏州琴家徐忠伟、叶名珮、其学生裴金宝发起创立吴门琴社并应邀前往意大利、新加坡、香港、台湾等进行学术交流和演出,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轰动,香港雨果音像制作公司出版发行了古琴的录音磁带和CD、其中收录了先父常弹的十五首古琴曲。叶明媚博士为CD出版撰文《吴兆基的古琴艺术》,文中赞扬“先生琴艺已融会衬托出吴门秀丽人文山川之特色,称之为吴门琴韵”。父亲对古琴艺术的追求和热爱是无止境的,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里,也念念不忘古琴,希望在有生之年将这门艺术传授后人,继承发扬。他的艺术风范和追求精神熏陶和影响了我们这些后辈,从我爷爷吴兰荪到我儿子吴明涛算来已四代操琴了。2006年我的小孙子吴永烨诞生了,我和我儿子都有这个责任将继续传授给第五代并努力将其发扬光大,以告慰先父的在天之灵。

      父亲不仅精于琴道,还在气功和太极拳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颇有造诣,可以说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父亲自少爱好武术,二十岁时从陈微明习杨式太极拳。陈是杨式大架太极拳创始人杨澄浦的入室弟子,曾在上海、苏州设立致柔拳社,传授太极拳,名满江南。一年后又拜有“北方太极圣手”之称的李香远为师。李是武式太极拳传人郝为真的入室弟子,与孙禄堂、郝月如同门。先生练拳几十年如一日,从学者甚众。先生经名师传授后,加上自己一生研习探索,将太极拳与气功相结合,自创“归真太极拳”、“三元气功”。经数十年的实践,把太极拳气功与古琴操缦密切联系在一起。曾撰文《太极拳与古琴》,发表于《中国音乐》一九八五年第四期,后在香港《音响技术》一九八九年第六期上转载。另外,还在多种刊物上发表过许多关于太极拳、气功方面的论文。父亲经常晨起锻炼,苦学不辍,使得他在古稀、耄耋之年还精神矍铄,鹤发童颜,受到大家的尊敬和敬仰。

      父亲一生勤勤恳恳,与世无争,他的座右铭是“宁静淡泊”,并经常教育我们子女要知足常乐、不争名利、老实做人。父亲的一生虽然颇多坎坷,但他始终自尊自强、坚忍不拔。

发表回复
功能维护升级中,维护完成完后将再次开放,非常抱歉给您学习造成的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