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 加入小组

64个成员 1383个话题 创建时间:2013-02-26

孔和尚:论中学生的信仰教育

发表于 2013-04-27 2046 次查看

信仰教育是一项理论性很强的艰巨任务。

我们传统的信仰教育的主要方式是:灌输。

不能完全否定灌输的效益和作用。对于年龄小、意志弱、阅历浅的少年们来说,灌输往往是必须的、有时甚至是唯一的手段。

然而任何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具体时空条件。灌输实际上是为了统一某种思想而不得已采用的简便方法。对于传授科学知识来说,灌输是最能取得大面积成效的。但对于信仰教育来说,是培养少年寻找真理的能力、培养他们自己建立信仰大厦的本事,还是把前人的结论,把成人所认为的真理直接交给他们,硬性塞给他们。这个区别是相当大的。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教育出“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但没有一个是“灌输”出来的。他的因材施教法千古不衰。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灌输犹如大面积的浇地。难免有许多局部照顾不到。尤其是灌输过量,往往适得其反,真理也会被误视为谎言。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人的一生中最突出的,他们一旦厌恶了某种不能令他们信服的说教之后,就会在心灵的记忆库中储存下一个否定的号码,再想让他们改变这个号码的性质,恐怕就事倍功半了。

与灌输相对的方式是:启发。

灌输是把学生当作半机械的被动的客体,而启发则是把学生看成其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不敢启发学生,既是不相信学生,也是不相信自己。既是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也是不相信真理的力量。

由于学生的素质不同,启发可能会使学生发出各种千奇百怪的思想,但这些思想是真实的,是经过思考的结果。学生们可能会走弯路,可能会产生许多错误、糊涂的认识,但通过这个途径达到真理后,他才会感到真理的力量、真理的宝贵,这比起不经过这一途径而直接得到真理,意义是绝对不相同的。

所以当代中学生的信仰教育,一方面要注意中学生这个年龄特点,另一方面则要牢牢把握住当代性。

把握了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就不能搞成人化的或儿童化的信仰教育。

成人的信仰是定型的、稳固的,对他们的信仰教育需要采取理论化的、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相结合的全方位的形式。

儿童还不具备信仰的心理素质,对他们信仰教育主要采取灌输一些公认的伦理道德观念、引导他们熟知一些杰出的偶像,培养他们进行道德行为的习惯方式。

而中学生处于少年期和青年初期,既有成熟的心理特点,也有幼稚的心理特点。一方面由于体力、智力的迅速发展,已具备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经验不足,情绪多变,依然存在幼稚性、依赖性、冲动性的一面。这就要求教育工作既不要把他们当成小孩子,也不要把他们看成是成熟的青年。把握这个“度”是具有一定困难的,这也正是中学生信仰教育难以论述得井井有条的客观原因之一。

中学生的原初偶像和信仰是很重要的。当中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信仰和崇拜需求的时候,如果第一批偶像是鼓舞他积极向上的,那么对他以后的发展是益处颇大的。如果第一批偶像是低级的,那么他的志向和学业就会发生较大的问题,以后的矫正也是困难的。

南宋的教育家朱熹说:“为学先须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立志不定,终不济事。书不记熟,读可熟;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

人们常说自古英雄出少年。这些少年英雄多数是原初信仰是崇高的,从小立下雄心大志,这样,他的个人意识就有目标性,他就会集中全部注意力,鼓起满腔热情,振作起精神和意志,努力达到目标。所以,励其志,方能壮其行。中学生信仰教育的第一步是相当重要的。

比如有的学校,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目标的教育方法。对初一学生,号召他们迈好中学第一步;初二正是告别少先队,争取入团的时期,号召他们迈好青春第一步;初三阶段面临毕业,学生已开始考虑一些前途问题,所以就号召他们迈好理想的第一步,做一个合格的初中生。

而我们以往的信仰教育,常常忽视了这个第一步,总是等学生的信仰发生了一些问题之后,再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我们不难认识到,中学生的信仰和崇拜是与他们的自我意识成正比例发展的。因此,中学生的信仰教育也应该从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入手。

首先,应当把他们的自我与社会沟通起来。沟通的手段就是他们认同自我在这个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他是初一、初二的学生,是共青团或是少先队员,是班长或是体育委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二十一世纪的一名少年。他明白了自己的人生坐标,才会明白自己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偶像。有些中学生崇拜的偶像十分可笑,就是因为他们不明白自己的社会角色。不是把自己当作古人,就是把自己当成父母那一代的人或者是当成外国人。

自我与社会沟通了,他们才会选择那些有功于社会的偶像。毛泽东在青少年时期,就立志把自我奉献给中国社会的改造,所以,当他读过《世界英烈传》一书后,对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等人十分崇拜。他取了个笔名,叫“子任”,要以拯救民族、振兴民族为己任。

帮助中学生树立第一批良好的偶像,然后再反过去刺激他的自我意识,把社会的精神力量化作他内部的精神动力,保持他们在信仰航道中的良性循环,这是信仰教育的理想开端。

然而对刚刚开始从混沌到有序的当代中学生,这个理想的开端大概是期望过高了。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本身的信仰素质大多是好的。但是从整个社会来看,在信仰问题上言行不一的现象太多了,这也是当代中学生信仰教育面临的棘手难题之一。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当今社会风气不正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大量的教育者是口头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要求别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而他自己却一点不做。讲演、发言时头头是道,出门时顺手就带走一个茶杯。中学生纯洁的心地最不能承受这种污风的熏染。他们耳朵听着高尚的事迹,心里浮现出的却是另一番情景。上海市某中学就曾有一名高一男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上说“哲学全是空话!”其实,这名学生未必真的认为哲学是空无一物的废话流水帐,他的意见实际是表达了一种愤慨。如果社会上流行的是一种假大空式的信仰,那么怎能让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去接受这种对他们毫无益处,只能使他们的自我与社会越来越疏离的信仰呢?

也许,这是一个永恒的走不出去的怪圈。

但是一定要争取走出去,为了中学生,为了未来。

发表回复
功能维护升级中,维护完成完后将再次开放,非常抱歉给您学习造成的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