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神樂】 原日本舞蹈始於祭祀活動的稱神樂,以招魂、鎮魂和祈禱動作爲基礎。最初由巫女(遊女)來跳,後來也有男性(遊男)跳的。宮廷制定禦神樂,巫女的職務由男性神官所代替。流傳在民間的神樂稱鄉神樂或裏神樂。至今猶存的“翁”和“三番叟”等祈禱舞,都保留了古代神樂的傳統伴奏樂器有大鼓、銅钹子等。神樂因廣泛流傳于民間,後也包括在民俗藝能之中。
【雅樂】 又稱舞樂,是日本宮廷中祭祀、燕享時的音樂舞蹈,與中國古代舞蹈中的雅樂含意不盡相同。日本雅樂包括日本固有的樂舞催馬樂、朗詠等。此外還有三韓樂、渤海樂、伎樂、唐樂(隋唐燕樂)、散樂(缽頭、蘭陵王)以及西域諸國的樂舞如天竺樂、林邑樂、度羅樂等。文武天皇設雅樂寮,其後,雅樂分爲左右2部,左部爲唐樂(包括天竺、西域系統的樂舞),其中有:《春莺啭》、《萬歲樂》、《太平樂》、《皇帝破陣樂》、《桃李花》、《打球樂》、《采桑老》、《皇獐》等;右部爲高麗樂舞,並包含林邑、 百濟、 新羅、渤海樂:高麗樂有:《蝴蝶》、《延喜樂》、《林歌》、《白濱》等;渤海樂則有《绫切》、《新》等。這些樂舞在平安朝中期逐漸日本民族化。奈良時代(701~704)宮廷設立雅樂寮、雅樂所,並置伎樂師和伎樂生。左部爲氏(平民);右部爲多氏(朝臣)掌管。實行世襲制度。室町時代(1467~1588)應仁之亂(1467~1468),樂人四散,傳統中斷。江戶時代(1603~1868)雅樂複蘇。明治四年(1871)雅樂的三方樂所被解散,樂人爲宮內省(現宮內廳)樂部吸收,雅樂得以延續。現在宮內廳仍上演雅樂。 自古以來雅樂舞蹈是一子相傳,故稱爲秘傳。現已擴大了範圍。其舞蹈節奏緩慢,動作不同于一般日本舞蹈,它保留有“劍指”、“騎馬蹲裆式”等姿態,步法別具一格。雅樂的音樂大都有“序”、“破”、“急”的 3段。所用打擊樂器,左方有大鼓、钲鼓、鼓;右方有大鼓、钲鼓、三鼓。管樂器有筚篥、笙、橫笛、高麗笛、神樂笛。弦樂器有:樂筝、樂琵琶、和琴。
【伎樂】 起源于日本本土,融合了從中國吳地(江蘇省一帶)和西域(新疆一帶)傳到日本的樂舞。據日本欽明朝(539~571)《新撰姓氏錄》記載,“自吳國傳來佛像一軀;伎樂調度一具”推古天皇時(612)百濟人味摩之從中國吳越學得伎樂,在日本朝廷傳習。據鐮倉時代(1192~1333)《教訓抄》記載,伎樂有師子、吳公、迦樓羅、金剛、波羅門、昆侖、力士、大孤(老翁面)、醉胡等 9種。樂器有笛、三鼓钲鼓3種正倉院藏有伎樂面具和天平勝寶年(752)東大寺大佛開眼供養的伎樂服裝。現在大阪四天王寺聖靈會,尚保留著傳統的伎樂。師子(獅子舞)在日本民間極爲盛行,後發展爲具有地方特點的民間舞蹈。《太神樂》爲獅子神樂的一種,2人披獅子皮,戴獅子頭而舞,後來又加上曲藝雜技等演出。能樂中的“石橋”系統爲獅子舞,它在歌舞伎中發展爲《鏡獅子》《相生獅子》、《英執著獅子》、《三人石橋》、《連獅子》、《枕獅子》等,均爲優美的獅子舞。《鏡獅子》由兩段構成,前段爲女性舞蹈,後段爲獅子精遊戲于牡丹、蝴蝶間,舞蹈還表現獅子的眠臥、洗毛等嬉戲動作,成爲脍炙人口的日本舞蹈保留節目。